挖掘金庸先生的哪一面?
相比他出身名门,中学开始出畅销书,没毕业就进入《大公报》等这些传奇故事,对我这个当妈的触动最大的,还是他长子的自杀。
“1976年10月,金庸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大儿子查传侠自缢身亡,时年十九岁,这是他心中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痛。
“之后,他亲自去美国,把儿子的骨灰捧回香港安葬。
中年丧子,其痛苦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关于查传侠自杀的原因有两个版本。一种说法是与父母离婚有关。查传侠在美国读书时,得知父母要离婚,非常伤心。他曾多次尝试劝说父亲,但没能改变这个事实,父母的离婚对他的打击极为沉重,在绝望中他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另一种说法是,查传侠十一、二岁时就写过一篇文章,说人生很苦,没什么意思,先天有佛教思想。有人说应该阻止孩子这样想问题,金庸却觉得儿子是对的,人生本来就像他想的那样,他甚至夸奖儿子深刻早慧,根本没有想到儿子会因这思想断送性命。查传侠那时在美国读大学一年级。他有一个女朋友在旧金山,他们在电话里吵了几句,他就不想活了,一冲动就选择了自杀。
乍一看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问:会不会是金庸太忙了,没有时间分给孩子?这真的是受现在各种育儿观念的影响,哪家孩子出了事,先想去责备孩子父母。
后来,我又找到了介绍金庸其他三个孩子的材料。二儿子是知名的美食评论家,大女儿是记者、电台总监,小女儿的画画得相当不错,家庭生活也很幸福。
一个家庭出来的孩子,基因相通,成长环境相同,性格却可以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