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红颜为君尽
读《西厢记》张君瑞和崔莺莺追求自由爱情,无奈分离却不忘彼此的约定,日夜思念中坚守那一份不渝的爱情誓言,普天之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之间的爱情也终于修成正果。读《牡丹亭》杜丽娘情专柳梦梅,思念成疾而死,不畏阴阳两隔,只求做一次再世夫妻。历经生离死别后,双双情定终身,才子佳人成就了这份旷世奇缘。这两部戏剧都讲述时间平凡爱情的伟大,可歌可泣,让人无不向往。大概早于其它很多古代戏剧,已经了解过《长生殿》的大概剧情,我想一份宫廷之爱情能有多感人,不过只是君王对妃子的宠爱吧?最多不过“万千宠爱在一身”,恍惚浮华而已。有了这样的心理定论,就没了太大的兴趣,索性看过很多戏剧之前都没有读过《长生殿》。后来读完了只能感叹一句,相见恨晚呀!
唐明皇初治国家,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没有战事。过上了安逸的生活,唐明皇开始了宫廷择妃,天生秀丽的杨玉环也从此升作杨贵妃。后来两人对天盟誓,并以金钗钿盒为定情之物。杨玉环将唐明皇视做此生唯一的专属,忘了他是天下的皇帝,忘了他是后宫所有妃子的情人。后来唐明皇突然宠爱梅妃,杨贵妃醋海翻天闹得两人不快,皇上一气之下,于是就让高力士遣她回府里。没过多久就十分后悔,杨贵妃顾忌唐明皇的颜面就主动道歉和好。一番惭愧的离别之后,唐明皇对贵妃更是宠爱有加,最后六宫之中只专宠杨贵妃一人。唐明皇穷奢极侈导致了国家内乱,战争四起,不得不过上四处逃亡的颠沛流离生活。百年相爱总有别离时,行军至马嵬坡,军内哗变坚持要处死杨贵妃。无奈之下,杨贵妃动以死安稳军心保稳唐明皇的位置,三尺白绫结束了他倾城的宿命。后来战争平定,唐明皇对杨玉环的思念依旧有增无减,几经周折招魂问路找到了蓬莱山上的她,终于成了一世夫妻。看是平平淡淡,她的死好像也理所应当,却在只言片语间的那份爱感天动地。尤其是杨玉环为君而死的情节真让人潸然泪下。
深夜的马嵬坡狂风四起,漆黑一片,三尺白绫结束了杨贵妃的生命。死前她说 “百年须臾在此时,一代红颜为君尽”。杨贵妃坚决要为国而死,为爱而死,以此保全唐明皇的江山。缢死马嵬坡,为爱而死,除了默默无语的她,敢问世间还有几人呢?多数不过大难临头各自飞。以当时她在唐明皇的心里地位,完全有保全性命的余地,可她却没有力争,没有怨言与痛恨,反倒挺身而出,用理智劝那心爱之人不要做玉石俱焚之事。在爱情面前,他用默默付出、冷静阐释了什么叫爱情。倘若我可亲眼目睹交代高力士的此情此景,定会潸然泪下,痛哭流涕。她带着别离的痛苦对高力士说:“高力士,圣上春秋已高,我死之后,只有你是旧人,能体圣意,须索小心侍奉。再为我转奉圣上,今后休要念我了”。最后离别之言,没有情诗里的缠绵悱恻,没有你侬我侬的情话连篇,唯独放心不下他的身体。因为担心他日后思念会伤了身体,也就不再自私索要那份应有的思念。平常话却倍感温暖,无不让人感动,这已经不再是皇上与妃子的爱情,而是一对连理的平常夫妻。
那些爱情之所以美好,之所有被人称赞,与他们的身份与地位无关,而是那一份向天盟誓的诺言,他们从来没有抛弃。如今重听薛之谦的《钗头凤》有了别样的理解,或许歌词里的爱情就是我们所向往与追求的吧。
“有人在 兵荒马乱的分离中 折半面铜镜 飘泊经年又重圆如新
有人在 马嵬坡外的半夜时 留三尺白绫 秋风吹散她倾城的宿命
有人在 干涸龟裂的池塘中 见鲤鱼一对 用口中唾沫让彼此苏醒
有人在 芳草萋萋的长亭外 送情人远行 落日照着她化蝶的眼睛”
如此的不离不弃,忠贞不渝,我们此生若有此爱情足矣。
回到现实,我们总说那些都是别人的故事,与我无关。我们还会说现实不是戏剧,是柴米油盐,是吵吵闹闹。有些人还在耳听爱情,有些人现实于柴米油盐,不管怎样,爱情的真理永远不会变。没有戏剧的唯美,比不上故事里的伟大,但我们也该在爱情吵吵闹闹,分分合合,最后依然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父母有时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情侣因为一句无心的话冷战到底,爱情里的任性不堪一击,还是妥协了。后来才发现,陪在彼此身边的还是那个人,从未变过。
爱的道理无关乎现实,只是一份真情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