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将迎来他的130周年诞辰,所以今天特地来到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拜望他老人家。
进入门厅,在穹顶的一颗红星下方,矗立着他的汉白玉雕像。他穿着中山服,后背着手,面色严峻,望着远方,若有所思。
他的眼光,穿透了历史,拷问着当下。
年轻的时候,意外得到一套《毛泽东传》(1996年8月第1版),很高兴。因为那时候认为我很崇拜他。但那时读完,就好像读了一遍中国近代史,并没有什么感触。
这时候对他的崇拜,应该是一种无意识的从众心理。很早很小的时候,就熟悉“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的旋律。上学时,在不同阶段的政治教材里,都要熟读作为知识点的他。因为人人都说他伟大,所以也觉得他伟大。
这种自以为是、人云亦云的崇拜很容易被解构。工作十年之后,又半路出家,考出来读西方哲学的研究生。恰好读书的那些年,正是公知最流行的时候。大量的似是而非的解密解读文章,从另一个侧面塑造了对他的认知,在一个时期内,我和很多人一样,对他有了一种疏离感。
疫情开始的那一年,我来到一所地方高校任教。2021年下半年,我开设了党史选修课。讲党史,自然是绕不开他。党史100年,他直接参与和影响的时间就有55年,而且这个影响还将持续下去。
一旦开讲,就发现很多事情都是似懂非懂、似是而非。于是,我下决心真正了解一下他的生平。2021年他的诞辰,我开启了读《毛泽东年谱》的历程。
作为自我监督,我在读的同时,也深挖一些和他有关的历史故事,整理成读书笔记,发布在“金台望道”公众号上。到2022年他的诞辰,恰写满了300篇读书笔记。
与此同时,我把他的著作当做相关课程的作业,让学生写读书报告。借着批改学生作业,我也逼着自己重读他的著作,一起发布在公众号上。
我还尝试做一项课程改革实验:把革命文物引入课堂,让学生写文物。在动手动脚找材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
就这样,在过去一年间,读年谱、读毛选、读文物,就构成了“金台望道”这个公号的主要内容。
经过这一年的学习,我深切体会到,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塑造出来的屈指可数我民族最伟大人物之一。
他有着中国人最典型的奋斗不息的精神,正如他在文章中提到的愚公移山一样。一旦确定革命方向,他就再也没有改变过他的意志。无论几起几落,即使被排挤到无人问津、鬼都不上门的境界,他都始终抱着乐观主义的态度,坚信历史是站在自己的一边的。无论面对的强敌有多大,他都敢于迎战。
他有着中国文化最典型的思维与智慧。他很早就意识到,必须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解决中国的问题。他在同伴都纷纷出国寻求灵丹妙药的时候,回到故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虽然他读过不少西典,但更精通的是中国古典。他毫不客气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才可行。
他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无论你喜欢他,或是讨厌他,你都会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某些影像。即使晚年所犯的错误,我相信也是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人都难以避免的错误。
年轻时读他的传记,不觉他的伟大,因为觉得那就像河流走在河床上一样自然。
这次认真读过之后,才意识到,他是这条河流最初的那一股溪流。河床乃是这个溪流开辟的。不是他恰巧踩对了历史的鼓点,而是说,在某个时期,历史前进的方向就是他塑造的。
因此,“金台望道”这个号,今年乃至以后,都将继续以毛泽东的史迹、思想、文物为主要内容。读年谱,估计到今年诞辰可以进行到1966年。同时,我也将继续带着同学们一起学习、解读《毛选》《毛文集》。此外,为纪念他的130周年诞辰,下学期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完成130件与他相关的革命文物的解读。
站在2023年的第一天,我愿用他的《送瘟神》表达一下新年祝愿: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希望在新的一年的某一天,忽然传来彻底送走新冠“瘟神”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