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纠缠
这个世界其实并不神奇,神奇的是作为人类,我们居然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解读这个世界。
科学上来讲,人的意识其实是多套生物算法的集合体(请注意,是科学上讲)。
每当我们面临选择产生犹豫时,我们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样在统一自己的念头。事实上,这种“犹豫”只是多套生物算法同时运行冲突后产生的结果。
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并不能用单一的眼光去解读。
当我们对一个人或者一样事物产生爱(不爱)时,其实是我们产生的多个念头,与对方外在表达的信息产生了纠缠。
也就是说,我们在“认为”自己是否爱一个人的时候,并不是说我们全心全意都在爱一个人。
当其中一套算法暂时拥有更高权限时,我们大脑的自动输出了它的运算结果,并以此作为了我们的“主观判断”。
请朋友们注意这里的重点,我们在选择那个念头的当下,如果这个念头是正向纠缠,我们就会判断“我们爱对方”。
譬如,人们承载在大脑中关于“性”的生物算法级别非常高,所以这就决定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本能地喜欢异性。
人的意识,很少能够允许多套生物算法同时输出结果,我们经过权衡后,总会赋予其中一个算法以最高权限,并将之输出的结果作为对当下的判断。
换而言之,当一个人爱你的时候,那个念头是真的爱你。但是当他的另外一套算法权限凌驾其上时,如果这个结果与你的某种外在信息产生了反向纠缠,那么这一刻,他也真的不爱你。
不论是情侣、亲人还是朋友之间,通过对彼此的多次运算后,大脑会以光速整理数据,如果“正向纠缠”多于“负向纠缠”,他将会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他确定他爱你。
这种爱,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在总结数据后得出的整体结论。
当然,很多朋友发现,虽然在开始的一段时间,人与人之间能够亲密相处,但是时间长了,大多数人都会发生一定变化。
这是因为,大脑具有接收信息的功能,如果某种算法接收并储存的“反向信息”过多,那么在它占据主导地位时,它所输出的结果就可能大不相同。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接收了周围过多的信息,那么我们的多套生物算法都会通过“变更后的资料库”运算出不同的结果,并在每一次的整体结算中,得出新的结论。
你在被大脑欺骗
“对不起,相处下来,我觉得我们可能不合适。我们分手吧。”
您瞧,多么熟悉的说辞。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破裂,仅仅是因为,在一段时间内,多套算法输出了反向结果,而人们在当下相信了自己大脑输出的结果。
请注意,情感破裂并不是说,人们之间彼此就只剩下反向纠缠了。事实上,我们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算法依旧能够输出与对方正向纠缠的结果。当这些算法在某一刻重新占据主导地位时,我们就会陷入纠结。
“原来他挺好的,我还爱他。”
您看看,您又被大脑欺骗了。
很多时候,人们都不愿意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是一场算法之间的游戏。
我们要明白,当意识产生正向纠缠的那一刻,你在那一念就是真的爱他,反之,你就是真的不爱他。
许多时候,我们也不要把人想得太无情,生活中有不少人与他人感情破裂,就认为对方没有真正爱过自己。
这种观念其实并不科学,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
“曾经爱过,现在不爱了。”
爱是假的?
有时候,如果太过理性(比如唯物主义辩证法)看待这个世界,难免会让不少人陷入绝望当中。
难道人与人之间“爱”的真的是假象吗?难道人真的就像计算机一样无情吗?
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在这个世上,有这样一些人,在经历情感挫折后,他们会意识到,“反复无常”一定不是世界的真相,所以必然有一个“恒常”的事物隐藏在一切“无常”的背后,否则,我们“能知能觉”的当下就显得非常不合理。
我们都知道,组成我们身体的全部物质(大到器官,小到每一个细胞)每时每刻都处在细微的变化当中,所以它能够表达的信息也随时在变化。当然,不仅是生命体,非生命体也是相同。
换而言之,我们当下每一个念头的变化,其实都经历了一次生死,只不过我们自己没有察觉到而已。
一般认为,一个成年人除神经元细胞不可再生外,一生细胞分裂的次数大致是50—100次,也就是说,每隔一段时间,你的身体在各种意义上都经历了你看不到的生死。
当你对一个人的爱源于他外在表达的信息时,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除了你给他赋予的“持续身份认同外”,在你的对面根本就没有一个始终如一的人。
当我们认为,一个人以“自我”的状态存在时,那只是因为一个人在1周岁以后,通常他的神经元细胞不再分化,而脑死亡后,这种所谓始终如一的“自我”也会随之消亡。然而,即便是这种看上去一生不变的细胞,它在微观层面也时刻发生着难以想象的巨变。
所以,不论是从任何意义上来看,
每一刻的我们,都与上一刻不是同一个人。
每一个念头,我们都经历了一次生死。
看到这里,大概不少朋友更加认为,我在反复表达“人类的爱都是假象”,一切都是无常,但是我必须要说明,与我们猜测的结果恰恰相反——
其实爱是永恒的。
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解释。
1.从时间的角度
因为每一刻我们其实都在变成不同的人,所以在彼此相互纠缠的这一刻,就是我们在“当下”真实的情感。只要两个人之间的那一念是爱,这两个人就永恒相爱。
至于未来是否相爱,我觉得这种担忧是完全没道理的。因为你分明永远活在“当下”,未来的那个“当下”根本已经不再是你了,你为什么要纠结一个别人的问题?
相同的,两个人过去某一刻彼此深爱过,那么这种爱早已在过去的那个“当下”定格,对于那时的两个人来说,这爱早已永恒了。
请记得,“我”只能存在于当下,过去未来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我自己”。
我们不要对过去的执念太深,努力感受一个最好的当下,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过去那个“你”爱的人并没有“变心”,我们一定要想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非要把不一样的人理解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呢?
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非要认为过去和未来是与现在连续的,而事实上,你每时每刻都在变成另一个人,只是你感受不到罢了。
只有明白一切都是无常的,才能见证永恒的爱。
请认真理解这一句话。
2.从心灵的角度
脑死亡,看似使我们死亡,但其实只不过是大脑中储存的“信息”不再被我们新的形态所感知,这就造成了我们的生命就是“大脑中所储存的信息”的假象。
事实上,身体所进行的每一次新陈代谢,都是细微到难以察觉的生与死,不同的是,“脑死亡”是一次量变后的质变,它令生命形态产生了明显的转化。
一个人,他的“身份”时刻都在生死轮转之中变易,但是唯有一样不变,那就是心灵。
心灵不存在于时间当中,它永远只有一个。在心灵的“纯粹”世界中,完全没有一个你、我、他存在,也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存在,有的只是觉知。
从纯粹的角度而言,我们当下觉知到的所有人都是自己念头的化身,那么,这个时候,你完全不需要一个确定的“自我”来对“爱”与“不爱”进行判断。
你每个当下都爱自己,恨只能存在于过去未来,如果过去未来都不存在,那么,爱当然是永恒的。
总结
很多时候,我们玩弄这些文字游戏总会显得非常文不达意,甚至看起来毫无意义,但我们还是这样做了。
生命之“真爱”不是冷冰冰的生物算法,生物算法只是通过科学这一“观测工具”解读出来的表象。
希望因人生和情感陷入悲观情绪的朋友们,看到这篇文章后能够有所明悟。
我想,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受到来自“情感”的伤害,甚至,我们有必要对“爱”进行重新解读。
活在当下,见证永恒,也许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