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时代下 “老教师”如何向“新教师”转变的总结报告》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所以教育这个工作是重要且特殊的。应现代社会各种改革的要求,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我们必须要适应新时代,做“新”时代的“新”教师。 现在毫无疑问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我们正处于4G-5G的过渡时期,新兴的人工智能、各种机器人越来越精良,它们的精确度比人类高出许多,但它却没有灵,也就是说,它是没有灵魂的,人虽平常,却有灵,人是有情感的,强大的机器人千篇一律,有灵的人们各不相同,教育中人与人情感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甚至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机器人无法代替教师走进课堂,但我们教师可以利用科技技术辅助我们教学。 我们要研究一个问题,就要全面考虑问题,下面我以师、生、校三个方面简单来做陈述。教师,教学活动的必不可少的角色。
先论教师,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新教师走进学校,他的成长经历大概可分为3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景阶段、关注学生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就是指我们作为新教师一开始不可避免的会关注这样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待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问题;关注情景阶段则是教师已经将关注的焦点投向了学生的成绩,他们关心如何教好每一节课的内容;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应所有学生。而我们作为新老师,新课标很明显要求我们直接达到第三阶段,关于如何尽快的达到第三阶段,个人以下有几点想法。 首先分为自身素质和教学活动两个方面,自身素质:不断的进行自我充电,与时俱进,进行终身学习;博采众长,积极向其他老教师学习经验,并消化吸收为自己的能力;清晰自己的角色定位,我们已经从原来课堂的主体变为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人际关系方面,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人层面的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处理好师生、师师、与家长、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学活动方面:将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例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使新课改的观念普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之间多交流,多进行集体备课等活动;使自己的课堂得到迁移延伸;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法,打造精彩的课堂,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训练自己的组织能力(策划与控制)、教育与生活结合,丰富教学活动;重视隐性课程(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再论学生,现在学生除了学习还要学会创新再论学生,现在学生除了学习还要学会创新。学习的本质就是获得构造思维世界的要素,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包含阅读和感知、体验和实践,阅读能力是所有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没有高质量的阅读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学习;创新的本质是通过思维世界要素的高度聚集来构建新的思维世界的过程。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丰富多样的,思维是对象世界的构造力,我们的发明创造都是基于已知,因为突发的灵感或者想法进而进行创作,所以我们平时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的时候创新只是需要一个触发点。每个学生一开始都是有想象力的,只是因为后来的模式化教师或学习,磨灭了大部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鼓励学生们多想多做是我们现在的教师应该做的。 最后是学校,学校作为学生的承载体,为学生在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的同时,它也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这就是学校的隐形课程的建设,学校风气不良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我们在这里只说新课改对于学校的改变,以国内和国外为例。首先以国外的瑟谷学校为例,它们敢于开拓并且实验,抛弃原有的学校模式,学生在学校里是完全自由的人,一天的时间里孩子们都是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大家没有觉得在学习,只是乐在其中,学校中没有老师,他们都变成了“工作人员”,成为了服务者,如果用四个词概括就是自由,尊重,责任与支持,如果用一个词的话,那就是自主。可以说这是相当大胆的做法,我们由于国情、观念等因素虽然做不到和他们完全一致,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学习他们的优点,例如国内的北京四中,从原来的只学习基础课程到1+x的转变,1是指基础课程,x是指在基础课程之上的拓展课程,而中间的加号也并不是附加的,而是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可见在新时代下我们的学校也在努力的做着改变,目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学校模式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主要的是我们要将这个观念融入自身,顺应趋势,不被社会所淘汰。
新学期的教育规划简单地分为以下两点: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先看预录好的“翻转课堂”短片,对知识有个大体了解,独立思考其中的一些问题。然后上课学生反馈,老师组织讨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法和深化的程度。 2、课后作业,以思维导图、视频短片、网上作业等形式上传到班级群组、网页等空间。大家利用网络互相欣赏、交流,老师也会给予评价和指导。 我们正处于新旧改革的过渡期,毫无疑问,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老教师固然有经验可观念或许不易改变,新教师恰恰能很快的接受新事物,对我们来说,摆脱原有观念,接受、理解并执行新观念正是我们这批新教师该做的。 新时代、新观念、“新”教师,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