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少年都不贱》这个书名出自杜甫的《秋兴八首》的第三诗中的一句:“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作了一点小修改(百度百科)
故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赵珏看到老同学恩娟的消息出现在《时代》周刊上的一篇特写中开始回忆,回忆她们几十年友谊的点点滴滴。
她们是上海一所教会女中的同学兼舍友,曾经亲密无间、无话不说。毕业后各自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不同的人生轨迹导致她们渐行渐远,偶尔的交集又让她们暗自比较,乃至莫名产生了隔阂。
我想起了我们的同学聚会。
当年在学校里时,大家还在同一个起点上,或者说,当时我们自认为大家都在同一个起点上。
三年同窗,朝夕相处,即使是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的人,也会在心里默默记得那是我同学。那是一起埋头苦读留下的情谊。
临到毕业才发现,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出身和家庭背景早已帮我们设定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最令人伤感的,是曾经最要好的同学多年后突然莫名产生了隔阂,终于不再联系了。当时年少的我们总以为友谊会天长地久,我们会一直好下去,直到白发苍苍仍能凑在一起打牌逛街吐槽儿孙……
流光容易把人抛。
毕业后我们走上不同的人生轨迹,起初,还互相鼓励,憧憬未来。渐渐地,生活改变了我们,我们各自融进了不同的圈子。在心底深处,我们都以为我们还是我们,大家都没有变过,但是,我们忘记了,成人的世界和少年的世界是不一样。
距离产生了隔阂,我们却不会像少年时那样急于解释了。只不过是因为一句话,从此相忘于江湖。
《同学少年都不贱》这个书名,其中的“贱”从书中的含义来讲是指在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等各个方面比别人差、比别人低了一个档次的意思——“都不贱”就是:谁也不比谁差。(百度百科)
所以,故事的开篇就已经奠定了比较的基调。开头第一句便是:“起先简直令人无法相信”,到了下一段,又是一句“她不免这样想”,这个就是心里暗暗比较产生的落差。
两个好朋友,如果境遇大不相同,都免不了会有暗自较劲的意思。
恩娟嫁给了犹太人汴·李外,早早就跟着去了美国,恩娟跟着汴·李外一路平步青云。
赵珏原本家境富裕,为了反抗原生家庭给订的婚约,选择了逃婚,然后北上跑单帮。渐渐地两人的生活差距越来越大,变得生分和隔膜起来。
在赵珏看来“恩娟又不美或是性感,当然他们的爱情也是‘理智的激情’”,然后又感觉恩娟在跟自己的交流中多了一股志得意满的劲头……
隔阂由此开始,两人之间的鸿沟也渐渐越来越大。
这一切,张爱玲用她独有的细腻的描写手法和淡淡的讽刺刻画的入木三分。
在同学聚会时,虽然我们总小心翼翼地避免着刻意比较,但是也会因为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感到受了伤害。
有差距就会有比较,即使明面上没有,我们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也早已暴露了一切。
随着年岁渐长,心理也成熟了,看到事情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相比这句“同学少年都不贱”,我更喜欢那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虽然同学都已不是少年,风华也已过了正茂,但是大家努力奋斗的拼搏精神并没有变。
互相比较不是为了显示优越感,而是一种你追我赶的自强不息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