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超我和自我这三部分组成。
第二,本我就是本能,奉行享乐原则。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中只有本我,那这个人就会不顾一切地寻求各种欲望的满足。
第三,超我也就是道德,奉行道德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父亲形象和社会文化规范的内化,这一点也可以延伸为,超我是抚养者形象和社会文化规范的内化。
第四,本我和超我有直接冲突,自我在它们之间做协调,奉行现实原则。也就是环境允许一个人做什么,这个人就做什么。这里说的自我,类似于网球教练提摩西·加尔韦提出的“自我1”,也就是意识和头脑层面的自我。
第五,我们还可以看到,本我,和自我期待有关系,而超我,则体现了权威的期待。从这个角度看,又和我们第一周的内容,联系起来。
我的本我、超我和自我,这三者的关系怎么样?
如果把本我看作是野性,把超我看作是德性,那么,野性和德性,在你呈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中,各占多少呢?
我在日常,极力呈现出的是德行。这和从小受的家庭教育有关系,对父母的教育我是绝对的顺从,是父母不断的正向激励,让我在享受众人表扬的时候,用力的压制自己的本我(野性)。但压制并无法消解野性,一有机会,反而会更加肆意的奔突。
回忆一下我生命中三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三个细节中,我与“超我的化身”,也就是和我童年时代的养育者,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父亲的去世,是“超我”的一次重要削弱,也是“本我”的一次扩张。自我感觉,在家庭和家族中的话语权和地位都有大幅度提高,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了,也愿意主动对一些事情施加影响。
另外两件事,也都是“本我”的扩张,追求的是金钱上的支配欲望。
“超我”,“本我”的概念早就知道,但这个概念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今天的学习才感觉到,有待进一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