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
1、锁定事件:侄子打游戏到三点,责怪自己没有严厉管教他。
2、描述背景:
我要求侄子十点睡,他说好。我问说话能不能算话,他说能。我带着怀疑的心态离去,告诉自己要相信他。结果三点起来发现他并没有睡。
如果我不那么相信他,如果强制性拿走手机,他就不至于三点都还在打游戏。
3、具体时间和地点:
7月13日凌晨三点,在家。
4、具体经过:
第一天晚上,我问侄子几点睡,他说十二点,我说好,半信半疑地离去离开次日早上正常起床,状态还算可以。
第二天晚上,我问他几点睡,他依然说十二点,我依然说好,十分相信地离开。次日早上无法起床,状态很差。
第三天晚上,我要求他十点睡,他说好。我问他说话能不能算话,他说能。我带着怀疑的心态离去,告诉自己要相信他。
结果三点起来发现他并没有睡。如果我不那么相信他,如果我强制性拿走手机,他就不至于三点都还在打游戏。
5、陈述结果:
我回到自己的房间后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我为什么就不能十点去提醒监督他一下呢?没有睡觉,今天的作业又要怎么完成呢?让他来重庆,我是要帮助他的,怎么就变成让他肆意放纵了呢?都怪我只想着要关心他,真是慈母多败儿!
6、反思调整:
我是慈母吗?侄子小时候被我揍得还少吗?
我真得只是想关心他吗?不是,我是想拉近和他的距离,用尊重的方式和以身作则的方式向他演示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必须要做的时间管理。侄子现在是17岁,不是7岁。他需要的不应该是答案,而是能够让他自我审视和反思的过程。
今天晚上,我依然会选择尊重他,但是我要提前和他约定,引导他选择他愿意接受的监督方式。
A2:
1、写下目标:
和侄子理性沟通,引导他自己制定睡觉时间和选择他愿意接受监督的方式,并按时睡觉。
2、写下事件背景:
昨晚我要求侄子十点睡,他说好。我问说话能不能算话,他说能。我带着怀疑的心态离去,告诉自己要相信他。结果三点起来发现他并没有睡。
自责,如果我不那么相信他,如果强制性拿走手机,他就不至于三点都还在打游戏。
3、具体步骤:
3.1觉察自己的消极行为结果:不停地自责,幻想侄子生活过得不如意,辗转反则无法入睡。
3.2 回溯结果背后的激发事件:侄子7岁的时候和我住在一起,性格活波开朗,听话乖巧。10岁的时候因为我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而分开,自此慢慢沉默寡言,我总是把侄子的变化归咎到自己身上。如果我坚持不和他分开,也许今天他依然活波开朗。
3.3 确定非理性理念:自责是非理性行为。
3.4 转化非理性信念为理性信念:
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每一种经历都是宝贵的体验和成长。我要教会侄子的是勇敢地照顾自己,好好地疼爱自己,而不应该只是我去照顾他,疼爱他。
至少侄子现在不排斥我,时而还愿意跟我讲讲心里话。目前对于我和他而言,信赖感是第一位,用正确的方式加强信赖感,再去潜移默化他。我有目标,我不是在让他肆意放纵。
3.5 检查是否能够得出积极行为结果:能。今天凌晨三点,在我跟侄子客观描述我内心的真实感受后,早上没强制性要求他起床,而是让他睡足觉。侄子不仅没有排斥我,白天还主动学习。用尊重和循序渐进换来信赖感,用影响换来侄子的自我管理意识。
4、设定截止期限:
今天20:30之前完成沟通,22:00完成监督。
5、检查核对:
是否用了I中方法?已使用
计划的可达成?可达成
结果、步骤是否可衡量?已准备好沟通话术,以侄子22点熄灯睡觉作为结果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