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我们讨论了如何启动艰难的学习之旅,现在让我们继续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看了这一章,对人家来说,仅仅只是启动,只是开始。我启动了快一年了,也没有启动起来。
人家就用了一章的内容,把问题说清楚了,剩下的就是自己去实践,我都没有做到。看到这里,我有点不想往下看了,因为下面的应该我不是我能看得懂的。即使我能看懂,以我现在的能力而言,也能也做不到的。
我就往后翻了一下,后面的学习方法,只能说,我真的很了解自己。
看了一个方法,就是刻意练习的进阶版。以为我理解的意思就是说,你首先要了解自己做这个任务,找到最薄弱的环节,然后再集中练习,你的能力就会提升。
第一步是尝试直接练这个技能。这意味着必须弄清楚该技能将在何处使用,如何使用,然后在练习时尽可能接近理想的情况。
下一步是分析直接技能,并尝试将其进行分离,分离出限速步骤环节或因为需要关注的事情太多而难以改进的子技能。至此,你可以单独训练那个环节或者者某些子技能,直到熟练掌握。
最后一步是回到直接学习中,去整合你所学到的的知识或者技能。
许多独立训练的尝试都可能以挫败告终,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反复训练的的环节中并不能真正的触及项目的核心难点。没关系,这时反馈很重要,它可以帮助你节省时间,避免在与最终目标无关紧要的东西上浪费时间。
怎么说,说的话很有道理,说的也都对。我只能看一下,但真不知道怎么下手。要把所做的事情要分步骤,这件事对我来说,本身就很难的。无法把这个方法落地。
对于作者来说,可能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基础的问题,这样说,一定会明白的。我也只能说,这本书从这里,应该就不适合我了。
但我也试着去分解自己要做的事情。
现在我做的事情,可以分为两大块,第一个是做题,第二个是听视频课。我在听课时,经常走神,在这个步骤上经常浪费时间。
我要还要把听课这个行为,再作分离吗?分离做更小的任务?我想不出,再分离,要从哪个点上做分离。还是把听课,当作一个行为,不作分离了。直接强化这个步骤,让自己不停的去听课。
如果这样不是又回到原来的问题上,听课时,还是走神啊。我能感觉作者不是表达的这个意思,但以我现在的现状来看,我现在就是在做的就是这件事情。
不过,他举了一个写作的例子,说的很清楚,但真的很难做到
在写文章的时候,你不得不同时兼顾研究、叙事、词汇和许多其他的方面,因而你很难在某一个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而且,训练什么似乎也很难决断,但其实不必如此,关键要实验。不防先对阻碍你的因素做一个假设,不断训练,力求解决,然后使用直接学习再反复训练的方法,是对是错,你可以很快得到反馈。
我认为富兰克林的训练是不同寻常的,因为大多数人,即使认识到自己写作能力某个短板,也不会创新地找到训练子技能的方法,比如排序论点使其更具感染力,模仿成功作家的写作风格。
意思懂,说的也很对,但因为自己能力有限,不知道怎么下手,无法去用这个方法。知道不寻常,为什么不找个寻常的例子呢,像我这样笨的人,可能懂了,但不知道怎么做。
对自己来说,找到薄弱的地方,找到了,还要自己设计训练的方法。我就是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所以才看书的。如果我自己可以设计方法,训练自己的子技能,我能感觉自己的能力明显的提升,我就不会看书了。
我去医院看病,医生给我说:“你先告诉我,你得了什么病,我才能给你开药。”如果我知道我能吃什么药,我就直接去药房了。我为什么还要去看病呢?
也像是你花了很多钱,买一个非常现代的工具,销售告诉你,这个工具可以让你从繁琐的农活中解脱出来,给你说很多用这个工具的好处。你花了大量的时间,看了说明书。最后,还是没有学会。只能退货,换了一个半自动的。
再好的东西,自己用不上,只能看着,也只能闲置或者退掉。
我现在就是这样的感觉,自己想不出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别人给一个高级的方法,但是自己不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