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故事 NO.7
1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是的,曹操就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属于他的时代也即将来临。
在老家修养了两年之后,公元180年,乡下人曹吉利终于又进城了。光和三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小喜读兵书的曹操这下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小试牛刀却锋芒毕现,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
平乱有功,升迁也理所当然,得胜之后曹操被火线提拔为济南国相。济南国为汉朝郡国制的直接产物,不过它并不是高祖刘邦所封,而是吕后为了巩固其家族势力,于公元前187年将齐国最富饶的济南郡分割出来,赏给其侄吕台为奉邑,是为济南国。之后的数百年间,济南国三废三复,到汉灵帝中平年间,掌管济南国的是河间安王刘利这一支。
不过这一时期的诸侯王大多有富贵无实权,地方权政不是被豪族把控,就是被中央遥控。按当时的政策规定,封国的一切政务都掌握在国相手中。30岁的曹操一手掌握济南国的军政大权,济南也成了他伟大事业的起点。
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曹操“治世能臣”的功力了。济南国(今山东济南)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一到职,就大刀阔斧大力整饬,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
2
应该说康庄大道已然在曹操面前铺就,但不知为何,曹操却在蒸蒸日上的时候选择了激流勇退。济南国相之后朝廷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拜为议郎,但是他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居然就这么隐居了。
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甚至有了买官制度。是否真如史评所说曹操是不肯迎合权贵而退,我们无法得知,我们也无法真实揣度热血青年曹阿瞒当时的心境。
一首《对酒》仿佛又能获悉其中一二。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戴。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这首写于184年的杂言诗,是曹操心中的桃花源。与陶潜文字里的落英缤纷、鸡犬相闻的宁静悠远不同,曹操心中的桃花源是天下太平仓癝实。或许有人会说,这算什么诗嘛!确实,站在诗歌的角度,它少了一点所谓的浪漫,少了一些韵味。但是因为他的大爱之情,朴素的言语读来却是那么有力量,貌似农谚的字句细品之下也有诸多的感动。
他说,太平盛世,没有官吏上门催讨税粮;社会和谐,没有什么官司争斗;风调雨顺,种三年的粮就有九年的储备;父贤子孝,老者颐养天年;司法公正,几乎没有什么重刑犯;社会清明路不拾遗,甚至草木昆虫也得以庇佑;而这所有的前提,是“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这就呵呵了。
3
对于吏治黑暗的东汉政权来说,这样的社会理想简直是讽刺了。所以说,曹阿瞒同学的本质还是一个愤青。是以,这一句句的理想情怀背后,是对朝政满满的愤懑与不平,是对黎明苍生实实在在的悲悯和同情;是对报国无门的无奈和哀伤。
应该说,这个时候的曹操还是迷惘的。人说三十而立,三十岁的曹操却不知道路在何方。聪明的他选择了退,当你看不清前路,站在原地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其实曹操闭居乡里的时候,也过得不是很太平。当时天下纷乱,先是发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灵帝立合肥侯的事件。王芬他们曾经希望曹操加入他们,但被曹操拒绝。
我们的曹不靠谱在大是大非上还是非常拎得清的,或者说,青年时代的他就没有想过要造反,忠君事主这四个字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其实,这个也不难理解,越是有江湖习气的人,越把这些节操看得重。反观历史,那些满口之乎者也的饱学之士,晚节不保者又不知有几何。
4
中平五年(188年),汉灵帝为了分化外戚何进的兵权,设置西园八校尉,用来统率首都洛阳驻防军队。
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这支队伍里可有不少曹同学的“老朋友”,统部诸校尉的是上军校尉小黄门·蹇硕,就是那个叔叔因为夜游被曹操棒杀的那个灵帝宠宦;中军校尉是曹操发小袁绍。我们可以把西园八校尉看做是汉灵帝最后的挣扎,刘宏12岁继位,当傀儡当了20年,三十而立的他终于想要硬气一把。想了这样一条还算不错的计策,可惜东汉王权已是强弩之末,并不是一把子力气就能挽回的。
189年,随着汉灵帝的死亡,西典八校尉也彻底瓦解。
从此以后,我们的曹同志告别了岁月静好,上了这条飘摇的末世之船,就再也没有下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