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学原理》有感(四)
上一篇讲到了外国文化历史中形成的两种审美意象的大风格——优美和崇高,今天我们来体验一下中国文化历史长廊中形成的三种审美意象大风格:沉郁、飘逸、空灵。
中国文化的发展,深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意象群。“沉郁”体现了以儒家文化为内涵、以杜甫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飘逸”体现以道家文化为内涵、以李白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空灵”则体现了以禅宗文化为内涵,以王维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是对人世沧桑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杜甫的《兵车行》一开头就是战争使百姓妻离子散,“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宵。”结尾悲叹“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充满了哀怨郁愤。这种情感是对人和天地万物的同情、关切、爱所引起的。
屈原的《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达了逆境之中的坚持,却也充满了正见不得推行的痛苦和悲愤。这种哀怨郁愤极其深切浓厚,还带有人生的苍凉感、历史的苍茫感。曹操的《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都使人感到人生和历史的苍凉感。
“沉郁”风格更早还可追溯至《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种哀怨沉郁之词在汉魏诗歌中常见。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营造出一种沉郁悲凉的意象。鲁迅的小说也充满了人生悲凉的沉郁风格。
沉郁之美,一是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哀而不伤,达到一种“醇美”;一是弥漫着人生、历史的悲凉感、苍茫感。我们在体验沉郁之美时,也是在穿透对人生洞察体验的共鸣。
“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庄子》说:“乘道德而浮游”,游,是精神的自由超脱,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遨游。“游”的精神境界,“逸”的生活形态,庄子的《逍遥游》体现的就是挣脱一切浊世束缚的自由超脱的意象世界。他的意境是广漠无边的大空间,是超越时空、无所不包的大,在这大空间里作逍遥游是空间和时间的合一。这是一种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
读李白的诗就能强烈感受到这种自由超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粉济沧海”,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极尽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一个缥缈奇幻的神仙世界,“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是雄浑阔大的交响乐,不仅有宏大的空间、宏伟的气势,排山倒海、一泻千里,而且神幻瑰丽,天地间一切奇险、荒诞的情景无所不包,令人惊心动魄。
“飘逸”还有一种意气风发之美。李白的《将进酒》是其中的典范。“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书法领域,张旭的草书就有意气风发、惊风飘日之美,与其自身狂放不羁的性格相近。“飘逸”的清新自然之美,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绘画领域,最体现“飘逸”风格的是敦煌莫高窟的飞天,气度洒脱,容貌昳丽,婆娑飘逸。飞天展现了“飘逸”的清水出芙蓉、风流潇洒之美。
“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禅宗的“悟”是对宇宙本体的体验、领悟。崇慧禅师在回答门徒“如何是禅人当下境界?”时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通过“一朝风月”的动体验“万古长空”的静,反过来,领悟到“万古长空”的静,才能珍惜和享受“一朝风月”之美。王维的诗里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动静相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山间中。”这就是清幽静谧、空灵澄澈的意象世界。
“空灵”之美最大的特点就是静。“空灵”的静中有色彩、有生命。“芳树无人花自流,春山一路鸟空啼。”“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苏轼的诗词也常带有空灵意境和禅味。《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些诗中摆脱了禁欲苦行的艰难和沉重,也摆脱了向外寻觅的焦灼和惶惑,而是在静观花开花落、大化流行中,得到一种平静、恬淡的愉悦。
禅宗的'空灵”启示人们一种新的觉悟,超越有限和无限、瞬间和永恒的对立,把永恒引到当下、瞬间,让人们从当下、瞬间去体验永恒。“空灵”之美就是在“万古长空”的氛围中体验眼前“一朝风月”之美,永恒就在当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了悟生命的意义和超脱。这是一种由美而领悟的人生境界!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意味着会过什么样的生活。境界不同,宇宙人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便不同。
当下这一刻,体验到审美之意象,情景交融,与物、与天地合一,就是活在当下的永恒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