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经进入了3月。你在去年底信誓旦旦计划着今年要做一些于自己而言非常重要的事情,每周读一本书、重拾久违的钢琴、学习书法、早起、跑步……着手了吗? 世界上有两条路摆在你面前,你会选哪条?你会选习惯的那条路。因为习惯的那条路舒适,又不用费脑。我们人类的大脑是很懒的,通俗点说,叫作能不费脑就不费脑。按照原有的脑神经回路去做事情不用耗费太多能量。而选择一条未知的、全新的路,我们得重新搭建许许多多条新的脑神经回路,得耗费很多能量。在远古时代,人类必须保存体力才能求得生存,耗费巨大能量意味着死亡。这是我们难以跨出新的一步的原因。 有人说,我得想明白怎么做才能着手啊。你想不明白!因为你现有的思考方式本身就是有局限性的,当前的想法恰恰是阻碍你继续前行的绊脚石。改变思考方式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改变做事方式。先做再去思考,遇到问题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只有先行动起来,你才能知道关于自己,你需要做些什么,而不仅仅是思考。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多做好事就会变成好人,而不是先成为好人才做好事。 又有人说,天天上班累成狗,回家还有生活的一地鸡毛,能对付就不错了,哪来的时间?《能力陷阱》里有个案例:有一家医院,手术室不够用。当有急诊手术时,医生只能把常规手术计划拖延,为此常常加班加点到深夜,工作形式低效又高压。这家医院就从外部聘请一个顾问。顾问调研了一圈,给出了一个建议:空出一间手术室来应对急诊病人。医院方面一听就炸锅了:“开什么玩笑!我们的手术室本来就不够用了,还让我们空出一间来!”顾问不置可否:“就这个建议,回去试试就知道了。”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方法奏效了。有了一个空手术室后,医务人员能更有效地处理一些紧急病例,同时在经过一段时间手术室减少的混乱后,逐渐摸索出适合当前的常规手术安排模式,达到了新的平衡。加班时间减少,手术效率也提高了。这个真实的故事包含着一个隐喻:我们越是没有时间,越是要挤出时间留给重要的事情。花时间先去做你认为真的重要的事情。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余秋雨先生在《出走的生命》中的两段话:“是的,劝导没用,争辩没用,只有让自己离开那些系统,那些坐标,接受陌生,接受未知,生命才有延伸的希望,精神才有拓展的可能。跨出第一步很难,但是只要勇敢地跨出去了,一切都会发生变化,后面的跨越也就比较自然了。几度跨越,你也就成了另外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