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不足1个月,票房直飚狂揽十亿票房,观众口碑炸裂。今天二刷,再次佩服其中诚意、良知与温情。
<诚意筑造实力>
虽然片中插曲旋律响起,脑海里仍旧浮现出制作飞饼的幻象,但只是对片段处情境的合理表达,完全摒除了一言不合就尬舞的无理取闹,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其中,有些关键节点场面大气、激烈,张力喷薄而出,让人有窒息之感,而有些父女之间的互动则可爱、诙谐,乐趣十足,逗人暗自发笑。
电影主演阿米尔汗为了入戏,不惜牺牲形象,增重56斤,秒变大叔,又学习摔跤,随后花费5个月骤然练就一身腱子肉,跨越老、中、青三大年龄层,毫无违和感,确实乃诚意十足,不愧为印度公众认可的“国宝”。
<良心大于公知>
从始至终,影片主角马哈维亚的发心都是为国争光,实现自我梦想。从基调上而言,似乎有点主旋律的意味。可是在过程中,你会发现,这只是宝莱坞赋予其一件和谐的外衣。
村民支招生子的迷信文明,妻子鸡肉之争的种姓制度,女儿束衣剪发带来的异样眼光,折射出对现状庸众文化藩篱的不屑。
起初摔跤比赛举办方因男权思维、性别歧视,不接受女人参加,后又嗅到了商业赚钱与节节胜利的气息,对他们发出邀约、一致推崇以致大众狂欢。
吉塔与巴比塔先后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后,一场最大的戏剧冲突在教练与父亲之间开始滋生、蔓延,导致最后的破灭与成功。
从这里最重要的并非孰对孰错,核心在于对体制内公知权威、强权的无情批判,也刻画出利益既得者出尔反尔的丑恶嘴脸。而这一系列表达,正是整部影片的主线诉求所在。
<温情与丰盛同在>
前后情节平淡中积累着转变,转变中隐藏着困难,困难中蕴含着破解,起伏跌宕,又绝不矫情,颇有引人入胜之感。
不同于国内某些偶像明星的面瘫式表演,阿米尔汗虽然全场台词不多,大部分时间表情平和,但却暗含着一种执着、诚恳、温情的精神,犹如当初的高仓健,见微知著、秒杀脆弱人心。
尤其是女儿受挫后电话求和、两人电话中相对落泪,以及决赛中赶去相见,上楼梯时急促的喘息、鬓角白发和大腹便便的身形......
这两个场景,无不让人为父爱的无声深沉而感动。而在他们的奋斗过程当中,你会发现对命运的争更多是为了不争,从而对个体生命的丰盛心生敬仰。
电影这个娱乐产业,需求可以五花八门。但是衷心地期望,不要一味的流量思维,取悦观众的声色感官至上,而放弃了另外一片天地。
总得要有那么一拨人,能够诚心出发,为整个社会的进退、民族的反正、人文的行思,给大家投射出最真实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