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
系统1的主要功能是维护并更新个人世界的模式,呈现的是常态下的思维模式。这一模式会决定对当下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望。对惊喜的承受能力是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惊喜本身也是最敏感的指示,它可以表明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我们希望从这个世界中得到什么。
惊喜主要有两种形式,有些期望是积极、有意识的,你知道你正在等待某件特别的事情发生。如果非常期望的事没发生会感到很惊讶。另一种是没有期盼的事情发生,此时你并不会惊讶,因为这些事在某种情境下是正常的,尽管可能不是你期望的。
一件巧合的事反复出现就不那么令人欣喜了。当你在一个地方碰到一个熟人,第一次你会觉得好巧啊,感到很意外;当第二次你在另一个地方再偶遇这个人时,你就不会有第一次那么惊讶了,因为第一次碰面后,不知不觉改变了在我们大脑中的印象,系统1会让你觉得在陌生的地方碰见这个熟人是件正常的事情。
有一个描述“常态理论”的例子。在一家餐厅里,一位观察者观察着邻桌的顾客。他发现第一位品汤的顾客往后退了点,表情有些痛苦。他又看到另一位顾客喝汤后忍耐的表情,观察者并没有感到惊讶。这件事情本来是不正常的,但现在却显得正常了。因为这些事是对之前那些预期的肯定。这些事之所以看上去正常是因为它们重复了原来的情节,记忆中的这些情节相互联系,对此作出了解释。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你会以为这汤是难喝的。
系统对违反常态的问题的察觉速度是惊人的,察觉过程是微妙的。就比如人们听到“地球每年绕着麻烦转”,大脑在听到“麻烦”两个字后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察觉。大脑会立刻调动大量的知识来思考这个陈述与事实之间是否协调。
我们能相互交流,也是因为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文字的运用水平相当,对于很多事物的常态我们都有共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