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得到app新上线了一部大师课《梁宁产品30讲》,刚看到时就订阅了,想看看这位大神级的女产品可以输出哪些干货。但梁宁并没有一上来就讲方法,这一点让自己想到刚做产品时一味的追求方法,会经常性的看一些碎片化的“干货”但从来没有运用到。没有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实战经验,纯粹靠网络上碎片化的“干货”就希望能做出好的产品基本不可能,所以一直在反思和转变自己的学习心态,不能一味追求点状、碎片化的知识而是要更系统化的去了解一个新的知识体系、领域。
梁宁老师的第一个模块讲的同理心,核心有以下几个观点:
产品是能影响用户愉悦、不爽、愤怒、恐惧等心理的
产品要顺从用户的潜意识
警惕集体人格,做产品要学会“去角色化”
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经理
对于这几个观点,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1.产品是能影响用户情绪的,比如游戏类产品让用户愉悦、有快感;安全类产品是解决用户恐惧、害怕情绪的,典型产品360杀毒、各类药品。这一点与马斯洛需求分层定律一样,清楚了你的产品是解决哪一层级的需求,就可以找到自己在用户心智中的位置了。
2.产品要挖掘用户的潜意识。这个事其实在我们做用户调研时可能会碰到,用户往往会口是心非的告诉你一个选择A,但实际用户会选择B,因为在用户调研这个被约束、有隐私性的场合下,用户不会告诉你真实的想法,而是为了迎合你的提问。文中有个观点:好的产品根本不让用户有机会启动防御意识,值得细细体会。
3.文中提到一个产品人都会犯的误区就是“用户应该怎么怎么样”,很容易主观的去为用户做决定,为用户假想一个人设,人只有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才会扮演角色,除非产品给的压力很到位,否则就不要对他做角色化预期。这正是我们应该避免的,这一点值得共勉。集体人格这个概念想表达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是在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么你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这个观点深有同感,之前做体育类产品因为个人对体育的爱好,所以算是比较了解用户的诉求。因为只有你与用户保持同样的人格、习惯甚至是三观,那么需求一般抓的都很准。
4.第一讲的最后一课提到一个观点“自我的人和自律的人,哪个更适合做产品人?”答案是: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经理。因为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而产品是必须拥有创造力的。其实之前接触的一些产品同事,有的人会比较自律,有的人会比较的自我,两者做出来的产品往往差别很大。我自己的感受是:自律的人可能会思前顾后,任何需求都是待验证、待考察的状态,往往给不出一个结论,也不会考虑做MVP测试,一方面没法得出结论性的东西,另一方面也丢掉了可能的机会。自我的人接触起来比较的强势一点,做产品比较的主观或者靠直觉,但非常熟悉新的产品玩法和拥有很强的创造力,往往能做出有差异化的产品。
推荐梁宁大师的产品课,也通过周报的形式码码字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