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想著該盤點一下了,卻不知道怎麼開頭。想到的無非是「書讀了幾本」「電影看了幾部」「玩了幾個點」「文章寫了幾篇」「項目做了幾個」「「刷子」備了幾把」「飯否推了幾條」……但感覺太零碎了,一直沒有提筆。沒想到,最後居然是從一款遊戲中找到的答案。
這幾天一直在玩「Don't Starve^don't starve」。昨晚,活了 51「天」的女武神被我玩死了,腦子里閃過一個個鏡頭:從不知道怎麼過夜被黑暗嚇死,到被野怪打死,再到被餓死、一不小心把自己燒死、冬天被凍死、夏天被熱死,甚至雨天淋雨心情差抑鬱死……這個遊戲只有一個結局——死。卻讓我玩到精神恍惚依然欲罷不能。這可是為什麼?
我突然明白過來,那些沈溺遊戲的人,哪是在消磨時光,那是在探索生命!探索「世界」有哪些設定,探索那些設定下生命的極致形態,探索吃飽 v.s. 發展的平衡……尤其是經營策略類遊戲,初期的選擇眼花瞭亂,誘惑讓人按耐不住,後期又有無數的猝不及防總在最毫無準備的時候出現。
而「飢荒」最妙的一個設定是「不能存檔」。在這個世界,哪怕被摧殘得再破敗的「人生」也得拼盡全力,因為人物死掉,一切都沒了。這和人生何其相似。
不論是遊戲世界,還是真實世界,都有一個共同的設定——有限的資源。不管是哪個世界,在有限的資源中活下去,只可能藉助四個工具:靠自己、靠老天、靠團隊、靠機器。
為什麼我更愛那個遊戲中的世界?因為在那裡,一切都更明確。我知道自己點開了哪些技能,我能清楚地感知周圍有哪些資源,我瞭解自己裝備怎樣,我清楚隊友表現如何……在遊戲的世界里,我能掌握的比現實中多得多。
也許,這就是「數據化浪潮」的底牌——把世界改造得像遊戲世界一樣透明。
然而,在讀了《遊戲改變世界》之後,才明白遊戲設計師的手法正好倒過來:不是遊戲的世界更簡單、反饋更實時、規則更明確、願景更宏大 ,而是那個世界的上帝(遊戲設計師)把那個本來就簡單(相較於現實)的世界模型掰碎了藏在各處。
模型是什麼?模型,就是映像到心中、壓縮的世界。雖然不可能把那個世界里每一件物品都裝進去,但建造模型的人堅信:它在模型中一定有著對應。世界觀,是對世界建模;方法論,是對動態的世界建模;還原歷史,還是建模,它把歷史事件壓縮到一根鏈條當中⋯⋯一個好的模型可以解釋很多東西,而本身並不大。這就是遊戲叫人流連忘返的秘密——它把一個設計好的模型拆開了藏到遊戲里。玩家最後一定能還原出這個模型(那個世界的規則/設定)。
其實,遊戲設計是一套組織資源的方法論。
遊戲試圖把一切具現化。玩家的每一分努力都會得到評估,並實時反饋給玩家。正如「飢荒」裡頭人物的狀態用「飢餓」「精神」「心情」來表示一樣,玩家可以看到一切的資源,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
遊戲設計師試圖拉低一切元素的成本。包括:失敗的成本、搭訕的成本、跳出生活圈的成本,甚至和過去的自己合作的成本。在這個世界,一切元素都可以自由流動,且可為玩家捕捉。
這就是讓玩家沈浸其中的奧秘——把他們奉為神。
反觀現實世界就差勁多了,不光沒有一個簡單、一致的模型(規則不明確),而且反饋極慢,也沒有什麼宏大的願景(試問:人為什麼活著?)。那我們為什麼不借用遊戲設計的方法論來改造我們的生活呢?
回到年終盤點的話題。一年之中最值得梳理明晰的是什麼?也許能從遊戲中找到答案。應該就是支撐我們「玩下去」的那四塊資源吧。
「自己」:點開了哪些技能,明年希望 get√ 哪些技能。「飢荒」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設定,第一次點開某些高級技能可能需要設備儀器,但只要點開過的,以後就不需要了。就好像,人對做過的事印象特別深,以後就再不會忘掉了。
「老天」:運氣如何,遭遇了哪些挫折。
「團隊」:收穫了哪些至親好友,招惹了哪些難纏 Boss,最重要的是維繫社羣的能力有沒有提高。
「機器」:「與機器交流」這門外語掌握得如何。
自我反省,是為了感受自己的力量 & 局限,審視團隊 & 機器則是為了借助人 & 機器的力量拓展自己的力量。至於老天,只能祈求他老人家站在自己這邊了。
當然,生存下去的本能也讓我們自覺地去分析未來可能遭遇的「黑天鵝」,應對準備得如何、短期需要重點儲備的資源有哪些、長期看需要創造條件達成的目標有哪些(雖不必刻意,但需留意的東西有哪些)……
結婚以後才發現,「找對象」重點並不是在找別人,而是在找自己。把那些堅決不想要的找到剔除,「想找什麼樣的人」才會清楚。玩「飢荒」也是這般,窮盡了一切可能,最後才找到自己的玩法。
所以啦,人生就是不斷折騰。
拾珍珠的人
——數據收集的重要
我自覺找到一個對生活的絕妙比喻:生活原本是天神項上的一串珍珠,不慎被天神摔碎,漸開一地。於是天神就命令僕人——人類,去碎片堆里扒拉,拼回原來的珍珠。生活的本質不就是一堆碎片嗎?如果非要給生活找一個意義,那就是從碎片中扒拉拼湊出一顆顆珍珠。這不正暗合了現在火熱的「自我量化」運動嗎!持續收集自身的數據,從更宏大的時間維度上瞭解自我。
去年湊夠了 50 本書,覺得快累死過去了。前面有天就在想,我花在看書上的時間到底有多少?就試著記了下:
發現:接近 3 分鐘讀 1 頁[1]。
粗略估計下,一本 300 頁的書要讀 900 分鐘(合 15 個小時)。那麼,即使讀上這樣的 50 本書,也只需花全年 8.6% 的時間。那為什麼會感覺好痛苦呢?當然是懶 & 拖啦!我又統計了下豆瓣上從標記「想讀」到「已讀」之間的間隔,結果~~不忍直視啊😑
那本《思考的樂趣》我居然斷斷續續讀了 1203.58 天(約合 3 年 3 個月)!!!即使是《全球風口》這樣的書,通宵讀了 8 個小時( 467 分鐘),可真正看書的時間也就不到 5 個小時( 280 分鐘)。效率依然不到 60% !!!
原來我是這樣的自己!!!看來,在讀書這件事上,我是真真沒有定力。如果不是平時留意把那些碎片撿起來,怎麼可能瞭解自己在讀書上的低效。其實還有睡眠質量,如果不是測過,我都沒察覺自己睡眠質量這麼差,以至於我最後都把「Sleep Cycle」卸了。還有,雖然我知道自己是吃了不長肉的體質,但要不是買了個小米體重秤親測,我都不知道自己這麼對不起死去的雞 & 鴨。
飯否銀行
——數據一站收集
話說年底最流行的笑話是,「年前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先存他個 10 萬。眼看就到年底了,還差 15 萬。這可怎麼辦?」。今年,錢我是沒存上,倒是存了 1187(待更新!!!!!!!!)條推飯在飯否裡頭。飯否於我,就是我的人生銀行。那裡面記錄著發生在我身邊的笑話,有我的靈光乍現,有我發現的生活的美好……也有苦惱 & 憤恨。
可是,和所有的銀行客戶端一樣,我還沒找到一個滿意的 app 。其實,也許我想要的已經超越一個客戶端的界限了。所以,今年的一個小目標就是自己寫一個。不過比那個「先存他個 10 萬」的小目標好點,我還是做出了一些嘗試。
- 完整搜索。我可是把飯否當作信息銀行使的,要是搜不出來,豈不是好比把錢存銀行卻取不出來?!當然,要是能做到「同義搜索」(甚至是「主題搜索」)就更完美了[2]。
-
完整對話。我經常自己回復自己,以記錄某一話題的持續思考。要我來做,會把這些對話匯集起來,編成一篇關於某個主題的長文呈現。和「話題搜索」結合,把這些只言詞組變成數據庫。
-
標籤統計。我有時會打上「#+1創意」「#+1執行」「#+1搞笑」「#+1毅力」「#+1思考力」之類的標籤,假設自己在玩一個打怪升級的遊戲。所以,我希望app 可以幫我自動打包統計。這個功能應該還有好多其他玩法吧。
如果不是做了下全年的統計,都不知道自己這麼喜歡吐槽 居然還有 100 多條段子。生活並不是想象中那麼無趣嘛。
以雜誌的形式排版照片集。對,不只是排列照片,是圖!文!排!版!
-
推飯時間統計。統計推飯的時間點,說不定會發現些很有趣的東西。比如:
看來今年很焦慮啊,至少有90 個晚上凌晨5 點都還沒睡。要是把「凌晨4 點都還沒睡」定義為失眠,那麼,保守估計(凌晨4 點~ 6 點還在推飯)全年至少有28%(102 天)的晚上失眠。而且越到晚上越精神,果然是真·夜貓子啊😒
最晚推飯時刻 | 天數 |
---|---|
凌晨2 點 | 14 |
凌晨3 點 | 24 |
凌晨4 點 | 29 |
凌晨5 點 | 44 |
凌晨6 點 | 29 |
早上7 點 | 18^a night person |
這些事情,我現在有的是人工標記[3]的,有的是腳本統計的,以後我希望能在一個小小的 app 裡頭實現,而且是 app 自己主動去做。這也許是我明年的小目標吧。
我還想要我的「飯否銀行」能夠識別情緒。比如:我發了條「不開心!」,它會提醒我「你昨天才發過火哦」「3 天前也不開心哦」⋯⋯「這個月,你有 6 天心情不好哦」。這個功能呃現在 AI 發展這麼迅猛,未必就不能實現。BosonNLP 就提供了部分支持。
一個更高階、而且更接近初心的目標是:把「飯否銀行」做出一個 Pensieve(Harry Potter 里的冥想盆),把平時過剩的、不成體系的思想存放進去。比如:推了條飯嘮「這篇「玩法」(url)不錯」。然後它就會告訴 Instapaper 收錄這篇文章,而且納入搜索。所有的零碎都被寄存在這,但它不僅僅是保存,而是「再加工」。
點開的重要技能
——量化思維
今年朋友圈流行「5 塊錢配老婆」的遊戲。看到這點子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這簡直是切入量化思維的絕佳案例啊!難得的是,設置也比較合理(價格基本上是和稀有程度正相關的)。最關鍵是「錢不夠多」這個限制條件相當重要。
條件 | 價格 |
---|---|
長得好看 | ¥3 |
處女 | ¥2 |
活潑可愛 | ¥2 |
聰明 | ¥1 |
有錢 | ¥4 |
會做飯 | ¥3 |
溫柔 | ¥2 |
大長腿 | ¥1 |
大胸 | ¥1 |
忠貞 | ¥3 |
不知道原作者有沒有看過《軟件隨想錄》 裡面就有提到:用花錢買功能的方法確定開發優先級。當然,他那個更精細一點:先要估計開發的花費,然後也是給每個人一筆錢,統計收益,最後算「收益-成本」比。高者優先開發。
「量化思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強迫你考慮「成本」因素,而「成本」的概念是思維分析 & 決斷的基礎。不管是經濟成本還是心理成本,或者溝通成本、交易成本、時間成本,甚至理解成本……把成本降下來,事才能做成,才能鋪開。比如說,「找到白馬王子的成本」是多少?等待的時間成本、吸引白馬王子的妝扮成本、遇見渣男汲取經驗的沈沒成本⋯⋯對,其實我說的是「機會成本」。它逼著你考慮所有可能的未來,逼著你猜測未來的構成。
「量化思維」也好,「數據思維」也罷,其最有價值的倒還不是成本估算& 成本控制,更不是精確到小數點後的多少位,而是所揭示的考察對象的結構。九頭身的人漂亮,並不需要漂亮的人必須是 0.111111 。瞭解了考察對象內部的精細結構,駕馭、改進才有了依據。否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其實,「量化思維」並非要掌握什麼高端的數據挖掘工具,它更重要的是一份對數據的敏感。比如:我想買個定焦鏡頭,逛了好多論壇,看了無數評測,也沒分出個高下來。是買 85㎜ 的人像頭呢,還是 35㎜ 的人文頭,還是 50㎜ 的標頭?糾結了好久,最後還是受論壇里一句回復啓發——只需要統計下以前拍的那些得意的照片最常用哪個焦段,不就知道了!如果要給「數據思維」寫文案,我會選那句「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數據就是這麼誠實!
運氣
呃~這就不說了。沒有感受到老天的惡意,這就夠了。
那些靠譜 & 不靠譜的隊友
飯否於我,並不僅僅是一條條記錄,更多的是一道道回憶。上面有溫情的閒聊:
想套老媽話,「老媽,結婚這麼多年,就沒好奇過老爹以前那些前女友?」
老媽警惕起來「你是光腳(juó)板踩(chā)刺——試到試到嘞就來了哈」
我擺可憐,「說嘛說嘛~」
但老媽很堅決,「屎不挑(diāo)不臭」
有親人的逗逼:
去洗手間,聽到妮妹喊「人呢人呢?難道被外星人抓去當老公了嗎!」
-「妳是外星人派來的逗逼嗎」
過了十天。一次給妮妹打電話,沒接,過了好久才回我。
-「被外星人抓去當老婆了?!」
-「不是啦,被媽媽抓去當乖姑娘了」
有夫妻的鬥嘴:
跟妮妹說「這大媽賣的松花糕沒昨天那小妹的甜」。
-「小妹的當然甜啦」
有傻朋友的抖機靈:
@呆Kim 勸我養成吃早晨的習慣。
我說「等妮妹來了再改吧」
-「不要以一個半成品的姿態去迎接未來的家庭」
嘖嘖這逼裝得~好有味道啊!
還有呃自己的二逼吧:
路過一廣告牌,寫著「與二中相望,和三小握手」。
看成了「與中二相望,和小三握手」
要是有一天可以做到,一搜「段子」,或是「回憶」,就能把這些碎片搜出來,就好了。
生活真的太易碎了。不後頭翻翻,看自己各種吐槽、認慫、感性、騷包、逗逼,看身邊人各種抖機靈、吐段子,都不知道生活這麼精彩,而又溫情。
呃~~還有那些必須塞到女性視角當中才能婉轉表達的感受🤔
補段奇特的經歷吧
——一一小朋友帶我歷險記
跟一一小朋友生活了一個月。那一個月里,每天都是段子 比如:
讓 @一一 給我帶肉回來。問他「你是不是最不喜歡哪個就給我帶的哪個?」
-「這個便宜啊」
-「很好,已經有經濟頭腦了」
再比如:
和 @一一 去吃燒烤路上,說起誰誰誰,這「老人家」突然說「你知道嗎?××阿姨還是處女!」
-「啊~~呃~~我~~不知道~~」
我艹,我是知道還是不知道
對了,我還半夜爬起來寫了個現在看來很二逼的《「一一」體驗方案》。雖說結果讓我很困惑,但對他、於我,應該都有蠻多思考吧。
借助機器的力量
學了這麼多年的計算機,今年才有一點點不枉青春的感覺。買了套 Arduino,趟了趟硬件的水。不得不感慨,現在的硬件軟件化做得真好啊。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希望明年能有所小成吧。不過,編程上,今年倒是有兩個拿得出手的項目。倒不是有多炫技,只是挺有意思。實話說,就我這編程水平,還在啞巴外語的階段。
最得意的項目——西語音節拆分
也是得益於一一八月份過來玩。有次,因為無法忍受小屁孩吹噓自己西語怎麼怎麼,一怒之下砸了¥1513.6 在滬江上報了一「Espanñol 零基礎班」。前面學得超有幹勁,還用正則表達式寫了一段「音節拆分」的腳本。得意壞了。
這是我寫過的最複雜的正則表達式,也是我將編程運用到離計算器最遠的地方。有意思的是,第一版程序跑到「adiós」的時候,就adiós 了🤕
其實,後面還有想過繼續寫些詞義分析、語義分析級別的東西,不過,然後就沒然後了是的,我這人沒什麼長性🤔
最意外的收穫——邊緣檢測
你能想象嗎?因為要給一一小朋友寫攝影入門,決定好好學學光學理論,就去翻 Feynman 的《物理學講義》,結果翻出各種寶貝 裡面有段人眼識別物體邊緣的介紹:
哇~簡直不能再奇妙!這麼簡單,卻有無數個概念飛過我腦海。裡面根本沒提到「卷積」,卻讓我瞬間理解了卷積 我想,這就是好教材的標準吧。這裡必須要吐槽下:想起高中時候找到的唯一一本入我眼的物理教材《新概念物理》,到了大學才發現原文抄的 Feynman 的《物理學講義》
後面,我試著用書中的方法寫了段腳本,妥妥地好使。
說起編程、數據,就不得不說到這個人來:
最愛恨交織的妹紙——豆娘
自2009 年1 月19 號認識豆娘以來,在她身上投入了不可計數的時間& 精力,但她連個API 都不開放給我。要拿回我自己的數據就這麼難嗎!!!弄得我每次調數據都得先用AppleScript 保存網頁,再用Nokogiri 分揀……為此,還專門寫了一篇吐槽,只是坑還沒填上。
算了,這個話題不提也罷😒
正經·盤點 2016
項目 | 數量 | 備注 |
---|---|---|
讀書 | 28 本 | 8218 頁(平均每天看 22.5 頁,按看 1 頁花 3 分鐘算,相當於每天看書 1 小時(67 分鐘)/ 不眠不休看17 天;價值 ¥587.5 );書評4 篇(3071 字) |
電影 | 113 部 | 共 1,6896 分鐘(合 282 個小時 / 不眠不休 12 天);不過比 2015 年看了 2,2641 分鐘倒是克制不少 |
旅遊 | 4 處 | 騰衝、紅果樹、成都、九寨溝 |
文章 | 22 篇 | |
推飯 | 1187 條 | |
拍照 | 8495+ 張 | |
買書 | ¥4656.0 | 也就是說,看的書總價只佔買的 12.6% 相當於每買 8 本書,只看了其中 1 本 |
在線教育 | ¥2726.6 | 西語課上了 42.4%,棄 |
Pope 書榜
今年最推薦的書,我都有點不好意思說,陳魯寫的《0-6 歲A+ 育兒法》。四月份趕回去結婚的時候,在機場候機,一大叔看我在看這書,很好奇為什麼一小哥會看這種書,就來問我。我說「這本書其實講的是,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
其次,我會推薦蘭小歡的《一轉念》,是講經濟學家是怎麼思考問題的。這是我寫的書評《哦,原來經濟學家是這味?》。
我自己都感覺很奇怪,我這麼「崇洋媚外」的人今年居然推薦了兩本國人寫的書😱
最後,貼幾張圖,警示下自己「遠沒有達到努力的程度」!
給妮妹看,她說「還年終總結,今年最重大的事情都沒寫進去」😒
-「這怎麼能忘呢!今年四月二十二跟妮妹扯證這事當然是留在最後說啦」
對了,這個段子忍不住不放出來:
去年 520,我給妮妹發了個 ¥520 的紅包,妮妹回了我 ¥666。
今年我故計重施,妮妹卻只回了我 ¥5.20 !
你看,結了婚,貶值就是這麼快。
-
《父母效能訓練手冊》算是枯燥的。要是《全球風口》這模擬較好讀的,平均只需 1.24~1.42 分鐘。要是看《長歌行》這樣的漫畫更快,大概 1 分鐘翻 4、5 頁吧。我們按上限來算吧。 ↩
-
或許應該把這個功能叫做「Filter」,以配合「功能 3. 卷標統計」組合出更多的玩法。 ↩
-
這篇文章里的所有數據,除了推飯主題的數目是我花了一整天一條一條標記的外,其他都是用Ruby 統計的。但就是我自己統計,也覺得遠沒有達到準確的程度。很多推飯既可以划到這個主題下,划到那個主題下也行,很多時候就只是看心情。正巧在看《西部世界》,想到:也許機器做不好的事情,人也未必做得好。那人到底比機器強在哪呢?也許並沒有,如果機器也具有了「反思」這條閉反饋的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