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要想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做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思考自己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要让学生收获到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建议》中说到: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由此,我反思自己在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要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我只知道要教给学生很多书本上的知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让家长、学校和社会满意。有这样的认知的教师不是少数。因此,我们的课堂无外乎会是两种形式。第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这是最常规的课堂。第二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这是课改下出现的范式课堂。而这两种课堂,其本质上都有教师缺乏思考的恐惧在里面。
第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常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这是对教师来说是最“安全”的课堂。因为这种课堂是最好控制的,课堂的指挥棒牢牢地握在教师手中。教师牵着学生走,课堂中所有环节和深浅都掌握在教师手中,不必担心课堂上有未知和不可控的因素存在。这种课堂给教师一种“稳定”感和“踏实”感。如非如此,一旦在课堂当中出现了一些不在教师预设范围内的情况,比如,当教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不会回答,课堂中因沉默而冷场,或者是学生的回答始终不在教师的预设范围内,教师就会感到尴尬、不安,无所适从。这是教师害怕被“晾”起来的恐惧。这样的课堂还会有一些现象:一部分学生或者明目张胆的睡觉或者偷偷打瞌睡,还有学生面无表情、目光呆滞被迫听课,凡此种种,我们作为教师要深深的思考:问题出在哪里?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因为我们的备课过程缺乏一定的思考,课堂上没能带领学生开始一个奇妙的思维探索之旅。整堂课从开始到结束,学生不需要有任何的思考,没有体会到脑力劳动的艰辛,没有智慧火花的闪现,大部分时间学生不需要动手和动嘴,学生即使有动嘴的机会也只是机械地回答“是”或者“不是”。在这样整齐划一,缺乏思考和活力的规矩课堂上。学生连捣乱也没有,只是麻木地被动上课。这样的课堂,教师一定要思考:我们是否只是充当了一个单纯的和无聊的知识的搬运工的角色。
第二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这是一种看似开放的民主自由课堂。这样的课堂是课程改革的新型产物,但它也不是有思考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很容易陷入另外一个极端——课堂完全成为学生的成果展示的舞台。教师在教室里只起着一个主持人说串词的串联作用。在课堂上,教师没有观点参与,没有方法指导,没有跟学生探讨交流的过程,学生没有思想因碰撞而得到升华的过程,有的只是教师程序化的机械的表扬和鼓掌。这样的课堂看似是学生完全自主的课堂,实则也是教师提前预铺好路径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在文本的周围打圈,没有现象到本质的探索过程,没有艰辛地挖掘知识中隐藏的亮点的劳动,没有思维螺旋上升的空间。这样的课堂只是不同于以往的死气沉沉,而是学生们轰轰烈烈、形式多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的表演型课堂。热闹过后一切归于平静。这种假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也存在教师的恐惧。教师恐惧的是自己的知识范围不够广泛,思维不够开阔。因为如果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课堂,学生所呈现的思维是广阔的,多样化的。有时候学生的思维方向还会有所偏离,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些更高的素养和更广博的知识,具有更多和更深的思考,不仅是对教材和对文本,还有对课堂和对学生,这样才能够控制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被飘向未知的远方。因为教师自身没有思考,没有高度,存在着恐惧,所以教师完全隐身在课堂中,把课堂的所有权全部交给学生。
以上是两种存在着教师缺乏思考的恐惧的课堂模式。我们教师要克服恐惧,就要多读书,多思考。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只有成为一个会思考、善思考的教师,才能教给学生思考的意识和方法,才能培养出会思考、善思考的学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同样适用于教师,所以,我们也要走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多看见,多观察、多动手,进行智慧的,受到思考和好奇心鼓舞的劳动,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通过智慧的双手创造智慧的大脑。
如果我们能够成为一个会思考的智慧型教师,那么我们可以实现第三种课堂模式。这是以教材和文本为载体,以广博的知识为背景,在思考中推进,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的主体性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做为主体的存在,而是共同围绕在以教材为基石的伟大事物周围。课堂上,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也不是永远不会犯错。这种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起的一个严谨的,共同参与的学习型共同体。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有着多重对话:教师与教材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对话。学生同样也在进行着多重对话: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自己对话。在这样一个自由宽松的对话过程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思想不断碰撞发出的火花,在火花的闪耀中不断寻求真理。这样的课堂是思维不断得到升华的课堂,是不断探索学科奥秘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都在不断发生着思考,只有不断思考,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思考中学生会获得自豪感和成就感。当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需要勇气去克服另一种恐惧:当一个问题出现时,课堂上出现的短暂的沉默。面对沉默,教师要克服恐惧,不要急于打破沉默,也许一个伟大的思想正在这样的沉默中酝酿着,这是积极有效的沉默,我们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当然,在这之前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学生的状态,并迅速地做出判断。如果学生是因思维达不到问题的高度,一时无所适从而沉默,那就需要教师调整思路,组织有效语言,给学生一个垫脚石,以便学生能够向更高处攀爬。
这样的课堂,时而汹涌澎湃,浪声滔天,时而小溪淙淙,流水潺潺,时而空山静谧,静影沉璧。但不管是哪一种状态,教师和学生都是在思考的世界里徜徉。课堂中,教师的思考点燃学生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制的向往,使学生掌握一定范围的知识和变得越来越聪明达到和谐。这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善于思考的智慧型教师才能达到的新课标下的真正的育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