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此文是我童年在舅舅家的美好回忆一隅,那时舅舅一家七口人虽然生活拮据,房屋简陋,但是全家人却其乐融融,家庭里还充满一种书香文化氛围,不管是舅舅房间还是那个令人神往的小阁楼,处处都有书的味道。在我的心里悄悄地种下了一颗文化的种子,现在这颗种子早已生根发芽,点亮了我的心灯,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舅舅于二〇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下午七点五十回到天国的家,我以此文纪念我的舅舅,感恩我的舅舅!愿舅舅一路走好,天国安息!
小时候,舅舅的家坐落在赣江之滨,对岸是矗立江边的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滕王阁。昔日一江两岸的秀丽风光历历在目。那时沿江马路来往的车辆稀小,淘气的孩子们像脱了缰绳的野马,肆无忌惮地在马路上玩耍。时不时从江面飘来几股夹杂着轮船发动机燃烧未尽的柴油味和岸边漂浮的水草味。每次江道中的轮船路经舅舅家的附近,不知为什么总会高昂的鸣笛,像是对我友好的问候:“嘿,小子,你又来了!”我总会习惯性地朝阁楼的窗外观望,内心总会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满足和幸福,非常怀念那段与阁楼相伴的日子。
每当我小学、初中放寒暑假,外婆或者哥姐们把我接到舅舅家玩耍。通常哥姐们都自觉忙于紧张的学习中,顾及不了我。所以,我通常给舅舅家人打了招呼,就自己攀爬那个高高在上而又神秘的阁楼。我总会欣喜地拉开帘布,钻进阁楼,把自己藏起来,然后好好地在里面寻觅宝藏。
通向阁楼的扶梯是圆铁焊接的,非常的牢固。从上面斑驳的绿漆来看,应该有些年头了。舅舅当年为了减省生活空间,把扶梯特意安装在阁楼侧面窗户的上下横梁上。一眼瞧去,一面直挺挺的架子悬挂在窗户上,特别显眼。哥姐们学习或休息每次都要攀越这个梯子。我那瘦小的身躯,每次爬梯都心有余悸,总怕一脚踩空,飞出窗外。一旦我上了阁楼,就好像万事太平,心安了许多。
舅舅家的阁楼,空间不大,但很温馨。他为孩子们私人定制了长2米,宽1米5,高1米2的学习和休息场所,可以并排睡两人,交叉睡三人。以正面靠墙的中央水平位置为基准线,固定安装了一条2米长,30厘米宽的书架,就像横跨阁楼东西的一座桥,上面放满了课外阅读方面的书籍。书架右手处立了一盏淡黄色的台灯,把灯打开,拉上布帘,感觉阁楼内部一下宽敞明亮了许多,宛如一个空中图书室。虽然,我在阁楼里只能盘腿就坐,不能自由站立,但那时对我来讲,这个阁楼就是我的天堂,我可以在这个寂静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翻阅课外读物,书中的文字在心中自由的跳跃,感觉自己的心一下充实了起来。我忽而化作振翅飞翔的雄鹰,遨游蓝天;又忽而化作如水中的鱼儿,潜入湖底,美妙致极。
在这里,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主动有意识地看书;在这里,是我最早接触到课外读物的书。从那时起,这个小小的阁楼,默默地为我播种一颗读书的种子。我才知道,读书、学习是有方法的。不仅要阅读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阅读课外的书籍,书中的营养,让我快快的长大。
后来我舅舅搬家了,再没有见到我心中的那个阁楼。但在我以后学习、工作生涯里,却一直有着看书和收藏书籍的习惯。工作再累也会抽空看上几页书,生活再忙也会抽空到书店或者旧书摊转转,寻觅有什么好书,我那时也不知道为什么,不由自主地向往读书。走到哪里,我的包里都有书,身边有书,内心特别踏实。读书成为了我这半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现在想来,那个永不消逝的阁楼,其实是我们那个时期的一座灯塔。它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灯,也让孩子们实现了心中的梦想。雪漠老师曾讲:“心明了,路才开了。”是啊,舅舅正是这样一位明白人,他相信孩子们只要坚持心中的梦想,好好读书,就有美好的明天。
那个年代,你或许不知道,舅舅一家七口人拥挤在三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生活,平时除了舅舅、舅母有点微薄的收入,却还要养活二大一老四小,生活非常拮据。但是,舅舅没有气馁,心里明白:生活再苦也不能耽误孩子们的读书,只有读书才有希望。难怪那个时候舅舅经常买书回家,第一时间放进阁楼,让孩子们自由阅读。可以说,当时家里最值钱的东西那就是书了。除了孩子们的阁楼外还有舅舅的书桌旁也藏有一些书籍。那时候,舅舅教孩子们常常书写一句励志格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以此不断鼓励孩子们要为梦想而拼搏。因此,在这个简陋而不富裕的家庭里,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盏灯,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从这个陪伴自己学习生活了十几年的阁楼里,逐一走出了让人自豪的海洋建筑工程师、人民教师、城市园林专家和企业精英。
我一直以此为向往,阁楼的光芒让我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