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刘禹锡开始到清代结束,传世的竹枝词总数,比全唐诗都要多。这说的还是文人创作,不包括民歌。
竹枝词是巴蜀一代的民歌,当年刘禹锡因为“二王八司马”事件之后多次被贬南方。作为一个诗人,刘禹锡对被贬之地的民歌特别感兴趣,不仅大量收集,还效仿创作。最后一次被贬到夔州,接触的就是“竹枝词”。
竹枝词作为一种诗体,是非常特殊的。一般说诗体,都是只讲体式特点,但竹枝词还有兼顾内容、风格。
从体式上看,就是不讲究格律的七言四句,乍一看如同七绝。内容一般表现山川风光、风土民情、劳动生活,风格呢清新明快,还带有谐趣、俏皮。——这些都可以视为民歌色彩。
刘禹锡创作竹枝词,是对民歌竹枝词的模仿,多少已经带有了文人情绪,成为有文人化倾向的一种新诗风。这种新诗体很受士大夫们的喜欢,象刘禹锡的朋友白居易这种本来就喜欢民歌的人,更表现出很大热情。
由于文人的参与,慢慢地就把格律多多少少引入进来了,所以尽管是按七绝格律来写的,但格调还是民歌味道,文人们仍愿意将作品称为竹枝词。
所以到了这里,竹枝词就有了三种形式,一种是纯民歌,一种是文人创作,一种是民歌格调的七绝。这些都被视为竹枝词了。
七绝到了送达,创作上达到顶峰。貌似七绝的竹枝词自然也不寂寞。像宋代的七绝高手杨万里、范成大,都有竹枝词的创作。尤其诚斋体,基本都可以视为宽泛地竹枝词的格调。
元代“铁崖体”的创造者杨维桢,更是对竹枝词情有独钟,推广和创作都下过很大的功夫。在任地方官期间,大量创作歌谣,其中就有竹枝词。并且,他的竹枝词受到很多人的唱和、效仿,直接参与者有一百多人。杨维桢把这些作品结集,就是后来的《西湖竹枝词集》。又由于这本诗集,你是“西湖竹枝词”,我是“锦城竹枝词”,竟然出现了很多以地域命名的竹枝词。
清代的王世祯显然受到这本诗集和元代这一盛况的影响,没到一地都要写竹枝词,并冠以当地的名号,比如《广州竹枝词》、《西陵竹枝词》、《江阳竹枝词》等一大批。作为清代诗坛领袖,王世祯个人影响极大,竹枝词可谓风靡一时啊。
这种风气流布甚广,几乎凡是著名的地方,都有冠有本地名号的竹枝词的创作并结集。到了民国时期,甚至“日本竹枝词”、“伦敦竹枝词”都出来了。这真的是一大文学现象。
不过,一首有民歌格调的七言诗,只要不合律,都可以视为竹枝词。而民歌格调的七言绝句,怎么去判断是不是竹枝词呢,这真是个问题。一般来说,除非作者自己标注是竹枝词,大家才可以认定而不去否认。
竹枝词自带民歌风,所以在官员失意、流放被贬,或者世道没落,文人情绪低落而转向山林民间的时候,竹枝词就成为他们抒发情感、反映民风的一种选择。
关于竹枝词的研究,也比较热门。比较新的著作,可以看看复旦大学的孙杰老师的著作《竹枝词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