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这是2015年的一篇文字,写在参加完王敬伟老师的初级觉察工作坊之后。现在翻出来重新读,还是能体会到当时的那些触动。以此来纪念我的觉察之路的开始。觉察之路,路程漫漫,但是,我在路上。
王敬伟老师的初级觉察工作坊已经结束了两天了。从工作坊回来,似乎什么都没变,可是,又似乎,有些不一样的东西在萌动,悄悄生长。
两天的课程安排很紧凑。不论是王老师的娓娓道来,还是大家的集体活动,都紧紧围绕着“觉察”这个主题。这才发现,原来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其实背后都隐藏着自己这几十年来形成的一个固有的模式,只不过当我们把一切都当做“习以为常”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麻木了,也已经忘记了,当初,是怎样的因由,形成了现在的自己。
觉察之路,我才刚刚开始,也知今后,路程漫漫。但是,这两天的课程给我的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体验了“遇见”的那种美好。
遇见身体
第一次全身心的放松,用意识去抚摸身体的每一处。一种强烈的委屈感向我袭来,原来这就是身体向我的诉说。这具身体陪伴我这么多年,可是我却很少关注ta。当身体给我发出讯息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选择忽略。从不肯定ta的付出,从不感激ta的陪伴,却总是苛责ta的不完美。那一刻,我在心里不停的说着,“对不起”,“谢谢你”。我想,从此以后,我会更加关注身体的感受,细细聆听ta的声音。遇见身体---这个我最忠实的朋友,让我感觉如此安心。和身体建立起连结,也让我觉得更加踏实,不再像是无根漂浮的浮萍。
遇见自己
看过不少成长类的书籍,也知道有“内在小孩”这个概念,可是一直觉得玄之又玄。当我真正遇见了身体,进入了身体,没想到,我真的遇见了自己。那是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盘膝坐着,乖巧而安静,但是很孤独。仿佛一直在等待。看见我的进入,她没有责难,没有抱怨,只是眼睛里分明有着欢欣。我走过去,和她并肩坐着,只是安静的坐着。此刻,任何言语都显得多余。“以后,我会和你在一起,我会陪着你。”这是我许给她的。每天花些时间和自己在一起,轻轻的问一声,“今天,你好吗?”陪伴,也是一种力量。
遇见父母
更确切的说,是重遇父母。已经走过的岁月,近半是在远离父母的另一个城市度过。参加工作之后,一年在家的时间不会超过十天。久而久之,父母就变得像是一个符号,想起来的时候,就打个电话。父母的唠叨,我会嫌烦;父母希望我能回老家生活的请求,被我嗤之以鼻;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抱怨父母对我的支持力度不够。可是,当我重新变成那个童年的小女孩,当我重新遇见那时候的父母,那么多我以为我已经忽略的童年片段又重新鲜活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一桩桩,一件件,都是父母对我的宠。那一刹那,一种无可遏制的思念击中了我。我的父母,他们并不完美,可是,他们的确把他们所能给予的最好的都给了我。即使再不舍,他们也给我翅膀,放我远飞,并想法设法让我在另一个城市生活得更舒服;无论何时何刻,只要我提出需求,他们一定会尽全力满足。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每次我妈试探性的要求我回老家生活时,我会很容易生气。因为我知道,现阶段我是不可能回去的,而我不愿意承认的,恰恰是那抹不能回去陪伴他们所带给我的内疚啊。关于这抹内疚,我现在还不知道能做些什么,,可是我已经愿意去面对。重遇父母,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背后的支持,让我更有力量的前行。
遇见你
茫茫人海,我们曾和多少人相遇,又和多少人走散。每一次的相遇,其实最终的结局都是离别。在相遇的时候,我们是否曾好好珍惜,享受每一个在一起的当下;又是否在用心和对方相处,将对方的眉眼、对方的感觉深深的刻进心里,即使离别, 对方也依旧清晰。有的离别只是短暂的,当你用心去寻找,还能重新寻回对方,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想我永远也体会不到那种重逢的美好!重逢的时候,才更懂相遇的珍贵;重逢的时候,只想给对方一个大大的紧紧的拥抱,只想对对方说:“有你,真好!能把你找回来,真好!”有的离别,却可能从此就相忘于江湖,再也不见。如果曾经好好在一起,是不是就能更释然的面对离别;是不是离别的时候,伤心和遗憾就会少一点。
很庆幸,我还没有体会到那种在人群中遍寻而不得的悲伤,也没有体会到那种生离死别的重大失落。带着一颗觉察之心前行,相信,我能更从容的面对离别。
很久以前看《阿凡达》,总是对其中的“I see you”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现在,才顿悟,真正的看见,无关乎眼,只关乎心。
心的苏醒,才是觉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