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2个月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学习进入尾声,边学习在复习备考时再次听课时,常常感觉自己对部分内容非常陌生。回想起来,部分内容是边上班边听的,部分内容是边干家务边听的,入耳没入心。
无论如何,复盘是必要的。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梳理和总结,再次回顾,加深印象,让学习形成闭环。
这篇文,以回答班导提的问题一开始吧。
一、请问你最大的学习心得是什么?
通过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整体论、目的论,深感小我、跳出当前、通过对情绪背后的动机的觉察来清楚地认知自己在对待孩子当下的表现以及与之沟通的问题所在。
课程中对于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以及感统方面的介绍,使我得以系统地了解到孩子不同年龄阶段在社会情感发展、认知发展、生长发育方面的规律和特点,也让我感叹如果在孩子小时候就懂得这些,我不会那样不正确地对待孩子种种符合年龄特点的情绪和行为,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孩子的动机和需求,给与更多的包容,正确地疏导他、安抚他、引导他。
尽管逝去的已经逝去,孩子的成长不能重来。但是,现在也不晚。我懂得了孩子行为背后的语言:
孩子的行为背后是他的动机。任何孩子,根本的需求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可以说,他所有的行为都是指向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简尼尔森说,行为不良的孩子是用错误的方式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孩子。为什么用错误的方式去寻求?因为正确的方式没有得到关注/正确地回复。而当作为天生观察者的孩子用错误的方式时,家长却做出了孩子想要得到关注的行为。于是,孩子便误以为这个错误的行为是“正确”的。想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是孩子的本能,但用正确或错误的方式行为去寻求,取决于家长的回应方式。
孩子呼唤我们时,我们要及时回应,因为,那个时刻,及时回应就是关注、就是爱,就会让他们的归属感得到满足。而不是忙于手头的事儿,甚至连头都不抬一下。
孩子和我们争执时,要想到他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个子小,力气小,但是一样有力量。我们一样要认真对待。而不是以我是爸爸/妈妈,我就是对的,你就得听我的。
我们责骂孩子懒惰时,要想想自己做得怎么样,如果自己做得也不怎么样,请及时收口,自己先做好榜样。不要等孩子大些懂事儿,一句话过来把你噎着。要知道,孩子记忆力可比我们要好得多。
如果我们的孩子遇到事情容易胆怯,退缩,想想是不是小时候对他保护过多?否定过多?如果是,一定要多多运用鼓励。鼓励不是表扬,不是夸赞。什么是鼓励?
只要我们表达出对孩子勇气和自我认知信念的支持,就是对孩子的鼓励。--《孩子:挑战》鲁道夫德雷克斯
怎么做没有统一答案,但是别气馁。听听这几种表达,或许会有启发:
“我看到你上完网课完成作业后就关了电脑,这就是自觉。”--描述式鼓励
“感谢你每次吃完饭清理桌面上的残渣,让餐桌更容易打理。”--感激式鼓励
“今天的作业很多,而你完成得很快,你是怎么做到的?”--启发式鼓励
“你今天经过资料查找和自己的思考做出了这道题,相信以后这类问题都难不到你。”--赋能式
当你为孩子的一些情况感到无法忍受时,请记住“孩子表现最糟糕的时候就是最需要爱的时候”,“再糟糕的孩子都有闪光点”。
每个孩子不一样,接纳、尊重、允许孩子以自己的节奏成长。咱们放下焦虑,多学习,先成为“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脸上带笑、口中点赞、正面引导、和善与坚定”的智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