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
——题记
红楼一开篇,就是赤裸裸的末位淘汰。
女娲娘娘为了补天,煅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结果最后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就剩了一块!
相当于实习期刚结束,就突然接到通知,你已被末位淘汰,可以交出电脑、工牌然后抱着箱子离开了。
这块石头羞愧难当,自怨自艾:
大家都是同一个熔炉里煅炼的,凭什么他们就能入选,我就只能是废柴?难道就因为我没上211、985?
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红楼梦》第一回
这不是无稽笑谈。
事实上,这块被弃而不用的石头,正是曹雪芹本人的写照。
01
众所不周知,曹雪芹终其一生,都没有科举及第进入仕途。
用今天的话来说,大概就是没有资格参加高考。
因为时代语境已经不同,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只能努力体会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失败”。
在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里,作为一个读书人,考中科举入朝为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光宗耀祖的唯一正途,才是那个时代最好的出路和体面。
至于写小说?
这种不入流的微末才技,算什么正经事?简直提不上筷子。
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你看看李白、杜甫们反反复复的求职经历就知道了。
所以,通过科举入仕,才是遵循圣人之训,才是真正的“补天济世”。
而那些没有参加科举或者落榜不第的,则是人生的失败者,是连自己都嫌弃的Loser。
这是那个时代对一个读书人最大、也是最彻底的否定。
放在今天的语境,一生没有入仕的曹雪芹,已经被“主流价值”淘汰了。
就像那块无缘补苍天的“废石”,只能被遗弃在无稽崖下,忍受经年累月的寂寞和荒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红楼梦》第三回
然后呢?
一个被主流赛道淘汰的人,还可以怎么做?
02
就好像今天,我们的“主流赛道”是什么?
是读名校,是学热门专业,是去大厂,是选择风口行业,是考公考编……
或许现在还要加上一个:做短视频+直播。
这些当然都很好。
但如果一个人的优势,恰好并不是那么符合这些赛道呢?
用今天的优势理论来说,曹同学的优势天赋,恰恰就不是科举入仕,不是参加高考,不是考编考研,不是混体制,可能也不是创业开公司。
当主流赛道并不适合自己,那还能怎么选择?
那就找到自己的赛道。
曹雪芹的天赋优势是什么?
是文学才华啊,是百科全书式的磅礴知识量啊,是巨匠级别的写作能力啊!
我们随便来翻一翻红楼,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这部小说,会被称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论知识密度?
园林,服饰、器皿、饮食,礼仪,中医,管理……无一不考究。随便拎出哪一样,就够一个红学家研究个几年了;
论文学才情?
全书随处可见的诗、词、歌、赋、戏曲、故事、谶谣、谜语、段子(甚至包括荤段子哦),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论贵族日常?
宝黛钗们随便哪件衣服、大观园里随便吃个什么菜、甚至就是宝玉给丫头们调制的胭脂,都可以吊打今天的服饰、美食、美妆博主啊喂!
论生活美学?
贾母给黛玉糊个窗户,用的是“软烟罗”;妙玉泡个茶,用的水是“梅花上的雪”……多少场景,都堪称骨灰级文艺青年装B指南;
去看看大火的《甄嬛传》,有多少经典的贵族生活梗、文化审美梗,都是直接从红楼里套用、甚至照搬过去的!
要说写作技法?
哈,如果用写作的要素来拆解一下红楼,那匠心独运的宏大叙事,令人惊叹的精妙结构,入骨传神的人物塑造,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文字调度和驾驭能力……
我的天,除了跪下,除了yyds,啥都别说了。
这样的百川入海,这样的惊才绝艳,这样的独一无二、无可取代,如果不用来创作小说——
你说咱们能不能答应?能不能?
03
若人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
那么这件事是什么?
所幸的是,在怨怼、自责、懊恼之后,曹雪芹,这块被淘汰的补天石,终于看见了自己的内在使命和独特价值:
著书立说。
在生命中最后的十年,他把最珍贵的时光、热忱和能量,全部都注入了这部巨著:《红楼梦》。
著书的过程当然无比艰辛,他面对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境:穷困潦倒、举家食粥的窘迫,还有不被理解的煎熬。
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爱新觉罗·敦诚《赠曹雪芹》
不为挣得功名,不为博取认可,除了对内心使命的遵从,不知还有什么理由可以让一个人如此投身其中。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曹雪芹是经历了怎样的困顿与挣扎,才写下了这部作品。
但毫无疑问,如果一生只能做一件事,那么对曹雪芹而言,除了写《红楼梦》,我们想不出还有什么更伟大的答案。
这部小说,对曹雪芹而言,就像一流国匠的那个熔炉。
他把前半生看过的书、喝过的茶、交过的友、走过的路,经历过的所有繁华、落寞、潦倒,珍藏的所有荣与光,血与泪,各种悲欣交集的人生百味……全都聚焦、熔合在了一起。
烈火淬炼,涅槃重生。
最终,他煅造出了这世界上最珍贵、最经典、最独一无二的馆藏孤品。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梦》
自诞生至今,红楼粉丝早已遍布全球,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中外学者争相研究的圭臬。
这样一部熠熠闪光的旷世巨著,昭示了在一个价值观过于单一的时代,一个人是如何以一己之力,克服时代的局限,活出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
《红楼梦》的诞生,是一个伟大天才对自己才华的珍惜,对内心使命的认同,对自己独特位置的坚守。
正如德国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说的那样: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
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与他无关,毫不重要。
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感恩曹公的坚守,感恩他的全心全意,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