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十八天的学习,我觉得通过学习,我生活中的改变可以总结为前期准备、中期反应、后期巩固。
✏️一、前期准备
🔗 思想准备:
⚉ 学会分类:给交流对象、社交场景分类;
⚉ 学会观察:观察对方的情绪、兴趣爱好;
⚉ 赞赏思维:多赞美、多关心、多鼓励;
⚉ 打哈哈思维:有些事不要较真,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
⚉ 具体化思维:不仅体现在提问,也体现在我们自我阐述中对案例、数据的积累;
⚉ 理性思维:将事情做好是最终目的,放平心态
🔗 讨论准备:
⚉ 美食类:大学食堂比差;南方人vs.北方菜;有特色的湘菜;除了家乡菜对哪里的美食印象最深;国外旅游吃喝见闻 etc..
⚉ 电影类:DC vs. 漫威;颁奖季电影;最近上映电影 etc…
⚉ 旅游类:城市路线(北上广);户外开阔风景线(川西、甘南、西北大环线);沿海线(东南沿海、蓝眼泪);国外旅游(葡萄牙、西班牙、英国)etc …
⚉ 爱好类:话剧、音乐剧、乐队现场、徒步、摄影、阅读 etc…
🔗 输出准备:
⚉ 如何做好大学自我规划/时间管理/CPA备考;
⚉ 摄影学习。
✏️二、中期反应
🔗 遇到夸奖:转移扩散、互相称赞、树立正确的团队价值
Eg.导师的夸奖:我在xxx方面做的比较好。
⚉ 是老师指导的好。没有您这么多年一直指导我,我不会去选择去做xxx,最后得到了xxx的结果。咱们系的其他老师也对我帮助很大,xx老师上次帮助我做了xxx,最后才让我做成了xxx。所以,都是老师们这么多年无私的帮助,才让我能够做到xxx。
🔗 交流有壁:生活化落地
Eg.我爸在饭桌上聊工作:目的在让谈话顺利进行:
⚉ 我的做法
爸:今天的项目xxxx…
我:那你这一天岂不是忙的脚不沾地?
爸:对啊,xxx又来找我,xx的方案也不行…
我:xx的方案怎么不行啊……
🔗 个人输出:分清场合,展现价值
Eg.导师询问如何申请奖学金:目的在展现自我价值
⚉ 那次分享中我按照了项目汇报的方式,详细梳理了流程和可以用到的资料,给导师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在后期的项目中,他也十分愿意带上我。所以,把每次这样场合的问题,可以看作一种向上汇报,还可以用上金字塔理论,进行阐述,最大化展现自己的价值。
⚉ 除了做好汇报,展现价值也要着重在叙述中用好结论先行+数据+案例!
🔗 引导情绪:做好安慰的情绪引导人,但是不要随意做灭火器!
⚉ 安慰他人:
1. 生活化落地:尤其适用与朋友之间吐槽工作事情。
Eg. 朋友吐槽项目难做:
Q1:是同事难协调还是领导的问题呀?
Q2:那你最近肯定熬的很辛苦吧?
2. 微回应+多提问:目标是引导朋友宣泄情绪,因此多用例如:“然后呢?”、“怎么这样?”这类微回应词,同时也要讲阐述比例往3:7调整。
3. 增加鼓励:在阐述事件中避免不了对方对自身产生怀疑,这种期待型的情景要及时打消疑虑!
⚉ 被他人安慰:
在安慰别人的案例中我们也感受到,需要持续的承受他人的情绪,因此,这就反过来在我倾诉时,我会注意以下几点:
1. 提前打伞:在最开始说例如:“我可以和你吐吐槽吗?”、“我好累,想和你抱怨抱怨” ,这样对方更能清楚的知道我们的需求,也会避免出现“人师”这样的情况。
2. 说出自己的需求:他人对于我们的期待型吐槽可能不太敏感,因此可以说例如:“你夸夸我吧”这样的话,明确自己需求,更好的沟通。
3. 记得表达感谢:承受负面情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将心比心,时常对朋友们的包容表达感谢,做到情绪共享上有来有往~
🔗 做好请求:怀有利他之心、做到职场“去性别化”
⚉ 职场中人人平等,抛却所谓的“性别优势”,以平等、客观的角度看待帮助与回馈,这样不仅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也能更好的处理同事关系。
🔗 学会拒绝:心态+主动
⚉ 最重要的是心态,不拒绝并不会让所有人喜欢你;
⚉ 拒绝时归因自己,强调自身的不足导致无法接受邀请;
⚉ 对于重要的人,拒绝了要主动发起下一次邀约。
🔗 聊八卦:学会识人+不要选择立场+要关注情绪
Eg. 吐槽你的上司/同事不好
⚉ 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即我觉得这个人好或者不好;
⚉ 关注同事情绪,为什么觉得这个人好或者不好,发生什么事导致了这个观点;
⚉ 做好情绪引导,并且根据需要分辨,是单纯的宣泄情绪,还是需要我们给出解决方案。
🔗 做好倾听:TQ模式
Eg.和感兴趣的对象聊三观话题
⚉ 我的做法:
Q:你觉得什么是三观?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T:阐述我的看法
Q:你觉得呢?(引导对方逐步去具体解释)
🔗 处理批评:心态+知识防御
⚉ 对自我认识清晰:只有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你才能知道你说出一句话是否有足够的立场和凭据,这样也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前提。
⚉ 批判性思维:在日常生活,面对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不要为不重要的话题争执),要以批判的眼光,从他的理论、数据、案例等方面思考,是否有理。
⚉ 日常积累:多积累案例、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自己的认知更加坚定!
⚉ 对抗训练:在日常碰到反驳时,第一时间不应该是想着逃避,而是如何更好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训练自己思维的实践能力。
✏️三、后期巩固
🔗 神奇女侠姿势:精神力巩固;
🔗 放平情绪:在社交中最重要的是情绪稳定,保持理性,才能分清场合,用好技能;
🔗 积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不断地训练、复盘才能了解我的方法好不好用,用的怎么样。比如在TQ模式的实践中,我就发现了我存在提问间衔接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更应该关注对方的情绪和输出内容,从他的输出内容逐步出发,再做引导,让每个提问不致于太过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