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板块:重新理解财富
一、理解财富?
财富=价值
价值交换的中间量=金钱
时间≠财富,因为时间是自然流逝的,无法被掌控
财富=注意力,可以自主控制,可以创造价值。
注意力应该投资到哪里?
1、能产生价值的地方
2、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
3、寻找新的趋势
4、自我成长
把注意力尽可能花在自我成长上,将会获得超高的投入产出比。
二、时间商人的四种模式
个人生产总值=时间单价×能产生价值的时间
1、零售
观点:有极限,可以提升单价;
结论:这个模式需要提高时间单价并且管住自己的注意力;
2、批发时间
观点:时间没有极限,单价可能降低;
结论:把一份时间卖给尽可能多的人,要学会善用互联网技术把边际成本降到零;
3、买卖时间
观点:买卖他人的时间,任何产品和服务都是他人花费时间制造并送到消费者眼前的;
观点:时间>金钱,能买到的都是便宜的;
优势:自己花时间成本太高,而且效率极低,买卖他人时间对自己来说是高效的;
优势:花同样的时间可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现象:企业为什么招聘员工来做事?
原因:第一,员工在某方面能够做到更专业;员工能成为帮手去完成难度不大,但不得
不做有很花费时间的事情;
员工分为:创造价值的员工,这类员工能提升团队单位时间的价值;
提升效率的员工,这类员工能提升产生价值的时间数量,复制扩大,
提高效率,做基础的任务,重复的工作,能正确完成,提高协作效率。
买卖时间本质:是一个放大器,当我们本身具备价值,能够产生价值的时候,买卖时间
才有意义,买卖时间的核心是不断放大你的原有价值,其内在是提升效、
率,是复制,是优化,是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我们本身无法创造价值,
那么买卖他人的时间也没有办法创造价值,因为组织价值的输入来自于
创办者。
结论:本质是个放大器,通过买入他人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效率,提升时间单价,扩
大生产规模;
4、收时间税
定义理解:平台,建立一个平台,让他人在平台上自由交易他们的时间,只需要对他们
的每一笔交易抽税即可;这个模式非常赚钱!
问题:平台做出来了没有人使用;既找卖家又找卖家,没有卖家买家不来,没有买家卖
家不来;
原因:逻辑反了,平台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正确思路:单点演化,只能先瞄准一端的用户去开发,把他们养大,有了足够流量之后
另一端自然就生长出来了;
根本逻辑:赋能
个人生产总值=时间单价×能产生价值的时间
买家卖家选择平台的主要原因是:
提高他的时间单价和提高他能产生价值的时间!关键在于如何赋能。
结论:建立一个平台,让尽可能多的人在上面出售自己的时间,通过抽成来赚钱,平台
是结果,不是原因,想清楚能为谁赋能。
三、富人越富的年代,普通人如何逆袭?
1、社会阶层是否已经固化?
本质:更多的资源=更强的能力=更容易再获得资源
2、如何竞争?
唯一的办法:努力+坚持
真正难做到的是坚持
3、如何坚持?
观点:任何需要坚持的事情都无法长期坚持
做法:要做的不是把不喜欢的坚持下去,而是找到喜欢的事情,做下去。
4、找到天赋
显性天赋:
①寻找过去的成功经验
未经专业训练就表现得比一般人更好的地方;
②寻找成长更快的技能
比别人学得更快的地方;
③专业性格测试
MBTI
隐性天赋
①做某件事情有内心的愉悦感,能够持续投入;
5、围绕天赋重新设计人生
四个步骤
①设定一个身份,并赋予伟大的意义
身份=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意义=使命=如何利他
为什么要这些意义:打动人心+形成自己的风格+用户需要
②刻意练习套路
天赋=在这里持续投入可以获得最高的回报
套路=前人总结的经验
③商业化思考
创收
④设立一个个小目标并完成
在过程中设置一个个正反馈=帮助自己持续精进
正反馈=获得感+成就感+过程中的惊喜=上瘾
只有天赋可以贯穿一生。
四、复利 知者赚不知者被赚
一开始增长幅度很小,到某个拐点,急速上升,形成爆发式增长。
公式:F(终值)=P(现值)×(1+i(增长比例))ⁿ(执行次数)
释义:做了A事情,会导致B增多,B会增强A,循环次数越多A就更强大。
1、设计复利的基本步骤
①找到因果关系
方式:看书找到被证实必然可行的逻辑——如非必要,不要用自己的钱去验证新逻辑;
②设计增强循环
第一种情况:天生就有增强循环——找到并执行
第二种情况:需要补充要素的增强闭环——添加元素制造闭环
③重复与耐心
复利的天然缺陷:先慢后快,需要坚持到一个里程碑;
2、两个特殊的复利模型
第一种:加法运算→幂运算
案例:知识是如何增长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存量关联思考产生新知识
知识存量是一张网络图,没新增一个知识就是加入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相连就会增加知识。
第二种:质变→量变 原本不存在复利当某一数值到了一定量之后开始产生复利
案例:传播增长
粉丝数=原本基数+原本基数×分享率×每次分享增加的粉丝
分享率是关键指标,决定了这个模型能够循环多少次;
计算:转介绍.xlsx
第二板块:重新理解自己
1、角色化人生
①每个人都会扮演不同角色,并且每个角色的性格、能力、行为都不太一样;
这些角色有时也会有冲突,比如工作和生活时间上的冲突;
特征:角色是被他人定义的。
②为什么会被角色化?
目的:为了便于管理(权限和层级)和协作(分工)
角色=规矩:是这个角色就要遵守这个角色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态度。
③为什么角色有这些准则?
目的:为了让行为可以被预期,会让协作变得更高效。
④角色化是把双刃剑
观点:角色化的过程是一种教育,是反人性的,因此会带来束缚和边界,以恐惧作为边界。
好处:规则和效率,掌控力;
坏处:脱离了最实际的真实,看不见真实,缺少了可能性。
⑤只有去角色化,才能来到人生舞台。
2、如何去角色化
把人分为五个层级来剖析;
①感知层
对一个人或者事物的整体感觉,如第一印象;
②角色层
基于角色,按照角色应该有的反应在角色规则范围内行事;
注:以下两个层级支撑着角色的变化,如果资源和能力没有变化,改变就只发生在一个层次,比如跳槽,只是在同一层岗位之间跳;
③资源结构层
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等;
④能力层
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管理能力、商业能力、沟通能力、专业技能等;
⑤存在感知层
定义: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通过什么方式刷存在感,什么样的状态会感到满足。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存在。
作用:期望是怎样的,才能驱动人走多远,边界才会扩展。
这是一个人的内核,人际关系中只有了解到这一层才会建立深度关系;、
⑥与人交往中
看与对方是基于哪个层次进行的交流;
被动的人生是从外往内探寻,很多人被困于角色,一生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
主动的人生是从内往外探寻,是去角色化的,一生都在自我成长,向前没有边界;
3、为什么学习角色化
①为了理解自己
突破角色限制,摆脱仅仅站在角色角度思考;
②为了理解伙伴
追求深度,长期的关系需要深层交流,理解对方的存在感知层,了解对方的快乐、痛苦;
③为了理解陌生人
接触到的大部分人都是基于角色的,他的很多行为是基于角色,而非他的本意,所以要学会区分“他”和“他的角色”,用户到底是以自己的身份来使用产品还是以角色的身份来使用产品?
4、你是第几流人才?
①分类
理解事物的层次有六类,它们是有高低之分的。
第五流人才
所处的理解层次:环境
典型思考模式:都是别人的错
这类人遇到问题大概率会归因到外部环境,比如同事,公司,竞争对手,天气,舆论等。总之发生问题不是自己的原因,是外部的原因。
其寻求解决的路径也会从改变一个环境入手,比如换一个环境。
原因:这类人对世界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环境层面,除了环境之外再也看不到其他的了,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也仅仅是换一个环境;
第四流人才
所处的理解层次:行动
典型思考模式:我还不够努力!
要解决问题就要开始行动,没有做好是因为不够努力!不努力怎么能改变环境?
发生问题的时候会归因到“我还不够努力”,总之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要解决问题也会从行为层面上去解决。
问题:是不是努力了所有问题就都能解决了呢?
观点:努力是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第三流人才
所处的理解层次:能力
典型思考模式:方法总比问题多
能力=用更简单更高效的方式解决同样的问题,有选择便是有能力。
发生问题回归因于“我的能力还不足”
这类人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能把知识转化为可以使用操作的方法,明白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既有行为层的执行力又有能力层的方法套路,普通的问题就难不住了。
能力这个层次是我们意识能狗想到的最高层次了。再往深走就是潜意识区域了。
第二流人才
所处的理解层次:BVR(信念/价值观/规条)
典型思考模式: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能力层是做解答题的能力,BVR层是做选择题的能力;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更重要,什么可以忽略。
B=信念=你相信什么是对的
V=价值观=哪个更重要?
R=规则=做人做事的原则
困境:当有多种选择的时候,哪一种是正确的?
第一流人才
所处的理解层次:精神/使命(自己给予的身份+BVR)
典型思考模式: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关于元认知
元认知的描述:思考你的思考的能力,它是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和理解
元认知的意义:大脑的纠错机制
例举:
→发生了事情A
→有了反应B
→我为什么会有反应B?反应B是正确的吗?
→C好像是更适合的反应
→于是有了反应C
元认知就是控制你大脑的真正的大脑
大脑是怎么工作的
外部信息输入(各种知觉)→大脑处理信息→输出反应(身体行为)
元认知可以逐渐清晰看到我们大脑的信息处理和决策过程
注意力决定我们接受到什么信息
接收到的信息决定大脑怎么思考
大脑的思考又决定我们怎么输出
所以,元认知的作用就是处理好这三点。
注意力→输入什么信息→大脑里装的是什么→输出什么内容→外界对你的反馈→不同的人生轨迹
1.控制注意力
就是控制大脑的输入设备 注意力决定我们关注什么信息
2.控制大脑
进入大脑的信息如何处理
对于无用信息:丢弃
识别无用信息:要知道什么是错的,就要先知道什么是对的,需要先学习大量对的知识。
对于有益的信息:储存
有益信息的分类:
①概念:对事物的理解。
②价值观:对事物正确价值的判断,对的、错的、更好的。
③思维方式:不同问题的思考方法。
④方法论:专项问题的已知最优解。
对问题或者任务:处理
处理这类信息需要我们对其本身有基本认知,才能对其做出反应。
例如:
对手机备忘录输入“找餐馆”手机不会有反应,如果打开点评类APP再输入”找餐馆“,就能获得相应的信息。
对于人而言,这个APP就是”思考方式“和”方法论“,对事情的基本认知就是对其”概念“的理解。
我们对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概念,因此当问题和任务来临,我们需要先运用所掌握的概念来判断其属于那种问题,什么任务,目的是什么,然后运用已知的思考方式,方法论来处理。
3.输出控制
处理完信息之后,就来到了与外部环境对接的”行为层“
我们会面临分不清出轻重缓急、无法表达等问题,我们可能学习过很多管理方法,但是因为“元认知”能力不强,因此无法控制大脑,无法控制行为,想到却无法做到。
因此,元认知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每个方面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