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群里,有同学分享了公交车上一个老爷爷和孙子的对话,内容大致就是,爷爷一下子要孙子穿衣服,一下子又担心孙子冷,感冒了之类的,一下子又说孙子怎么又不高兴了……而孙子就要自己呆着,让爷爷别管他,爷爷就不,偏要叨叨个不停。
很快,大家就开始讨论,很多人打着爱的名义侵犯他人的界限的问题上,并说到妈妈经常对自己指手画脚,自己去装汤,妈妈马上说:“多装点。”然后,分享者马上很生气地拒绝了。
我在群里提到,我们是不是也有责任呢?我们生气的时候,是不是也要看见自己的创伤,自己有没有做得不足的地方,让家人担心了呢?
马上画风就变成了“我们要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活?”“我们要不要为了别人的情绪负责?”
额,我们学习成长就是为了“果断拒绝”“让别人担心”“不管别人的情绪和想法”的话,人生是不是太简单了一点?
然后,我便分享了我的案例:
以前我爸打电话找我,我就会很烦,因为,他的事情,总是各种“莫名其妙。”后来,我看见了他“需要关心”,而我的“烦躁”也来源于我的“内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好爸妈”。我看见这个模式以后,我就每个星期主动买点东西去看他们,时间也不会花太久。如果,我没时间去看他们,我就主动打个电话,告诉他们我很忙,问候他们一下。这样,我爸真的就很少“莫名其妙”地找我了。而如果如果我爸提要求,我实在不能做到,我也不内疚了,可以心平气和地拒绝。
还有我的家婆,以前总是干预我带娃,觉得应该按她的意思来,我带不好。以前,我会直接拒绝她,而她的“低价值感”就会来证明她是对的,她就会不断来干预,否则就会说“你看,你看……”让我很难受。后来,我想通了,我的孩子也是她的孙子,她担心她的孙子也是很正常的。我的方法就是,接纳她的担心,不断肯定她对的一面,让她价值感起来以后,再告诉她我为什么那么带,有什么依据,她就会选择尊重我。
有时候,守住自己的界限不是只有“愤怒”“发火”这一个路径,不能陷入“我没有办法,我只能生气……”的怪圈。凡事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法,我们可以在尊重现实条件的情况下,找到真正的最好最佳利益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