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中,武松显然是个关键角色。而这个角色的塑造,又离不开酒。酒既是武松的生活嗜好,又对他的性格产生影响。
武松景阳冈打虎之前,进入酒店的第一句话便是:“主人家,快把酒来吃。”开门见山就提酒,武松果然离不开酒。这一句,才有连吃十八碗酒的豪饮,才有“三碗不过冈”的韵味,才有半醉半醒上冈的逸趣,才有醉态折棒的波折…一句话生出多少文章,故金圣叹批道:“好酒是武二生平,只此开场第一句,便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情节的高潮固然是打虎的惊心动魄。然而在此之前,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叙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的情形。先写阳谷县地面一家酒店在招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点明了酒的烈性、后劲。
之后一系列戏剧性情节都由此敷衍而出,正是围绕着这叫“透瓶香”又名“出门倒”的烈酒,反复铺写喝酒的武松与店家之间的争执冲突。
接着则是借助巧妙的醉态描写,着意加重打虎气氛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从武松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处于一种半醉状态。文章之妙就在这半醉半醒中:若武松醉成烂泥,那定然是酿成虎吃人的恶果;若武松全然清醒,则不会误入乱树林的险恶境地,也不至于手忙脚乱地打折哨棒,造成赤手空拳打虎的局面,显出刚强与勇力。
施耐庵通过层层渲染布置好浓重的打虎氛围。 一般过往行客“三碗不过冈”,而武松则是一口气吃了十八碗“却又不曾醉”。数次斟酒,武松三番叫好:“这酒好生有力气!”“好酒!”“端的好酒!”粗看似乎主次不分,轻重倒置。
然而这正是施耐庵的高明之处:写酒就是写武松,写吃酒就是写打虎。英雄赞好酒,好酒衬英雄。单是通过他的酒量食量,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性格豪爽、争强好胜的打虎英雄就已活灵活现。
第二十九回“武松醉打蒋门神”,是全书极为精彩的回目之一。精彩在于传神的细节刻画,在于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神态和气质,在于细致深入地披露人物的心理活动。
如武松与施恩那充满自信乐观诙谐轻松的对话,那一波三折悬念高筑的“无三不过望”和武松那机敏灵活的挑逗撩拨…都是武松个性气质的体现。
而真正写打,则只有三百字左右。虽然“打”的描写也非常成功,但如果去掉文中那些铺垫渲染,这打的艺术将黯然失色,所以“醉打蒋门神”一回,关键不是“打”,而是“醉”。
醉打蒋门神、夺取快活林这一回目,可以看出武松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他借酒发威,凭着超人的勇力制服蒋门神;他粗中有细,在看清对手的相貌及周围环境后才开始摆开架式与之对打。
要打蒋门神,武松只提一个要求——“无三不过望”,即出城后,每遇见一个酒店,你必须请我喝三碗酒,否则“便不过望子去”。武松教训了蒋门神后,又邀众高邻庆贺,直吃得尽醉方休。
对喝酒,施耐庵用墨如泼,通过层层铺垫,把“身长八尺,一貌堂堂”的血性男儿、“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的江湖好汉——武松借酒“寻衅”为民除害描写得淋漓尽致。
醉打蒋门神的故事,一言以蔽之,酒也。因酒店被夺而起,靠酒引蛇出洞,凭借酒力制敌,最后又喝酒庆祝。故金圣叹评点说:“奇绝妙绝之文,无一笔不在酒上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