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选择权,你会选择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
这个问题是我在假期的时候,和舅舅、舅妈探讨的。这个话题的缘起,在于两个朋友的故事。
1
小A,母亲是一家房地产的副总,父亲开着一家诊所,家庭富足,父母恩爱。
小A从来没有物质上感到过不满足,她想要的东西,肯定会出现在她的房间;性格单纯、有爱心、脾气温和。
这样的故事,类似于童话故事里的公主了;但是,生活不是童话。
小A小学的时候,生病住院,曾被医生预言可能活不过12岁;12岁的时候,旧疾复发,差点离开;现在仍然需要小心照料。
学生时代的小A对于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各种老师、辅导机构统统都试过,还是没有多大成效。
就算父母动用各种关系让小A考上了大学,找到了工作。
小A会有幸福感么?知道该怎么去经营生活么?
如此情节,原因很简单:小A从小被父母保护的很好,没有看到过生活真实的模样。父母忙着给小A更好的生活,所以陪伴也少。小A情感上是缺失的。
青春期之前,孩子需要的是陪伴,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孩子会对生活慢慢丧失热情;还处于量变的阶段,所以不明显。
青春期,就是量变到质变的时期。情感缺失的后果,在青春期就完全暴露。小A就是典型的孩子,缺乏生活热情,缺乏奋斗的源动力。
2
小B,和父母都住在农村,生活来源就是那一亩二分地。
小B,从小没吃过零食,因为能吃饱饭就很幸福;没穿过新衣服,都是亲戚的孩子剩下来的衣服;没玩过玩具,因为那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才有的东西;曾经有一个破旧的洋娃娃,是别人不要的,陪过小B好多年,后来四肢再也接不起来了,就扔掉了。
小B从小就知道,父母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也知道,想要过更好的生活,只能通过努力。
所以,小B从小就会帮着大人干活,替父母分担生活的重任;从来不会跟大人要东西,知道大人的收入太辛苦;从来不会在学习上偷懒,因为家里的希望就在她的身上。
如大家所料,小B考上了很好的大学,毕业后顺利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家里也改善很多。
我不敢说每一个小B都是这样发展,但是我接触到的小B们,他们幼年时期的苦难,全部转化为了奋斗的源动力。
这里的源动力包括:父母对小B的陪伴照顾,小B感受到父母的爱,才会学着去爱父母;父母的身体力行告诉小B,改善生活要通过踏实的劳动;生活的苦难,教会小B,敢于直面苦难,同事积累了实用的生存技能。
“生活是公平的,苦难迟早会经历,不过是早晚的问题。”很多长辈们都说过这样的话,现在的我,开始慢慢理解了这些话。
不是说幼年幸福,长大后肯定不幸。
关键问题在:你选择什么时候学会必备的生活技能。
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会必定要经历一番苦难,幼年时候经历,长大后自然就会从容应对;幼年时候,被父母保护太好,丧失机会去学习这些必备技能,离开父母之后不得不去面对的时候,肯定会方寸大乱,就造成了外界所谓的“不幸”。
父母都不想让孩子受苦,想尽自己最大努力给孩子铺好路;可是,聪明的父母肯定清楚,孩子不会走路,铺的路再好也没用。
综上所述,还是选择“先苦后甜”。有意识地在幼年时候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行,掌握生活的技能。
--end--
我是镜心
欢迎想要健身的小伙伴,加入我的社群
每天坚持打卡训练,轻松甩掉10斤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