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良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鼓励读书,而现今这个信息爆炸恐慌的时代更是吸引着我们去大量的阅读书籍。但是读了那么多的书,我们并没有找到“颜如玉”和“黄金屋”,我们依旧是单身狗,依旧住着出租间,依旧没有过好我们的人生。究其原因还是我们不会读书,我们读过的书只是“读过”而已,并没有内化吸收,也没有活用到生活或者工作中解决问题。那么要怎样读书才是“会”读书呢?
日本的奥野宣之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就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阅读的技巧书。作者独创的笔记读书法区别于我们的普通读书法,通过笔记不仅可以将书中知识内化于心形成感悟,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思想火花。
奥野宣之就读于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后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他在工作之余不仅利用丰富的媒体人从业经验进行网络与杂志专栏撰稿,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他喜欢用笔记本记录。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读者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他还著有《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处方签”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节系统介绍了如何通过笔记管理读书生活,第二章节讲述了如何用笔记有目的性的列购书清单,第三章节介绍用笔记提炼书中精髓,第四章节讲述通过重读笔记将书中知识学以致用,第五章作者讲述了19个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技巧。
笔记读书法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的一大亮点,作者奥野宣之提出了读书这个行为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化过程,它包括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五个环节,而笔记在每一个环节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想笔记—选书
茫茫浩瀚书海我们不可能每一本都去阅读,再说我们也没有这么多的精力。那我们要怎么挑选对我们有用的书呢?这里就要说到阅读的目的性了,读书的目的有三:消遣,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作者奥野宣之提出用随想笔记有目的记录生活中与书有关的信息,让我们的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而是带着明确目的主动性地去读。书中提出了收集图书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日常生活、“枢纽书”、书评。
日常生活
奥野宣之提出我们要对所有事物抱有好奇心,竖起敏感天线,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和电视等途径尽可能多的捕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及时记录,不让我们的好奇心变成一个漫不经心的想法。
枢纽书
“枢纽书”就是书里推荐的书。
书评
书评是针对没有读过某本书的人写的文章,其中包括书里主要结构和内容,我们可以根据兴趣把书评收集在笔记本里,在读过书评介绍的书之后再重读一遍书评,将之与自己的想法作比较,让我们的读书体验更好。
购书清单—购书
在这个拼销量的时代,书的封面做的越来越精致,内容却越来越贫瘠,我们回顾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书籍,封面大都很简单。被书的营销广告吸引,一时冲动买的书,往往都是我们不需要的书或者不感兴趣的书,然后要么束之高阁,要么草草看完毫无收获。
那我们要怎么才能买到我们真正需要的书呢?
奥野宣之认为可以通过列购书清单指名购买书籍,让我们自己掌握购书的主动权,这样目的性强且高效,并且不会被书的腰封和广告吸引,一时冲动买下不一定会读的书。
输出前提—读书
你是否拿到一本书就是从头到尾的通读一番,然后将书扔一旁再也想不起来。奥野宣之认为“一味读下去”等于没有读过,只有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才会有所提升。而思想输出的第一步就是寻找书中对我们来说重要的内容形成感悟记录下来。怎样去筛选重要的内容,而忽略那些不重要的细枝末节呢?奥野宣之建议采用通读、重读、标记分阶段的把最重要的内容筛选出来。
当我们一边思考一边筛选内容时,会不由自主的重读那些没有读明白的部分,在不断重读,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书中的内容也就轻松的被记忆和理解了。
读书笔记—记录
一本书读过了只代表“读过了”,而读书笔记是留下读过了的证据。奥野宣之提出了“葱鲔(wěi)火锅”式读书笔记法,它主包含摘抄+评论。葱鲔火锅是一道以鱼肉为主料,葱为配料的日本特色料理。顾名思义,这里将摘抄比作主料鱼肉,评论比作辅料葱。摘抄是去繁就简的过程,作者建议只摘抄那些让自己心动,有共鸣,能带来全新想法的观点。而评论是为了保存好读书过程中获得的思考和感想,防止与好点子失之交臂。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是将书中对自己重要的部分和自己的客观评论统一记录在笔记本里,以书籍为媒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想火花。
重读笔记—活用
只有在读完书后对书中内容做出反应,进行主动思考,将之在实践中运用,才能真正掌握这本书的内容。奥野宣之认为重读笔记并将之积极输出并应用于实践中才能完美体现阅读的价值,而我们可以通过写书评、在生活中应用解决问题、头脑风暴等方式学以致用 。
学以致用,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只有真正懂得阅读的人才能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无法实现活用的人不应当抱怨阅读无用,而应当反思自己是否掌握了阅读方法和技巧,是否将书中知识活用在了生活中。
愿你与书有场完美的邂逅,如愿找到书中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