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季,过了汛期,长江上游就开始蓄水,江面变宽,江水变成绿茵茵的,在两岸红叶中,长江就像一条玉带,绵延到天际。江两岸很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迹,古建筑,此刻更加熠熠生辉。
石宝寨就是坐落在重庆忠县境地长江江面上的一座古建筑。每到秋天,寨子矗立于江面,仿佛一座聚宝盆,又似一颗明珠,所以,俗有称石宝寨为“江上明珠”.。
多年来,我 一直有一个游览石宝寨愿望,想去领略和感受人们口中的“江上明珠”、“江中盆景”的奇观。 一个阳光明媚,气候怡人的秋天,我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与石宝寨有了一次近距离接触,更有了一次心与灵魂的交融。
石宝寨位于重庆忠县石宝寨镇境内长江北岸边,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修建完善于清朝。是我国最高和层数最多的穿斗式木结构古建筑,被称作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相传为女娲补天所遗的一尊五彩石,故称“石宝”。此石形如玉印,又名“玉印山”。明末谭宏起义,据此为寨,“石宝寨”名由此而来。寨楼倚着山崖的巨石,临江修建,恰似半壁江山。改革开放后,随着伟大的三峡工程的竣工,江面变得更加辽阔,但也导致石宝寨门前滑坡地带大量渗水。一场抢救性保护工程于2005年12月开工,工程健设者们在滑坡地带向下深挖30米,加上地面的20米,一共修筑了50米高的水泥挡墙来形成贴坡围堤,彻底治理了渗水危害,保证了寨楼的完整性。2009年4月17日新石宝寨重新亮相,在江水的环抱中,形成了长江上一处大型江中“盆景”奇观。
中午时分,我刚抵达景点,即刻被眼前如诗如幻的奇观所震撼。在我目光所及之处,有一座红色铁索桥飞架长江两岸,桥的这头栓着景区入口楼牌,另一头则栓着寨楼的围墙堤坎。桥头高大的门牌牌坊上横书“江上明珠”四个大字,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蓝光,悠远深邃,令人遐想。桥尾是一座朱红的寨楼依山取势,重檐高耸,矗立在水中央,放眼远眺,与波光粼粼的江面浑然一体,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浩瀚大江之上。
穿过晃晃荡荡地铁索桥,踏上围墙堤坎的通道,走下围堤,过关公墙,左上行,被一座通体紫红色砂岩条石砌筑,外形笨拙古怪的石碑挡住了我的视线。定睛细看,一幅“必自卑”的石刻跃然眼帘,墙面斑驳附有一层浅浅的苔痕,写尽历史的凝重,令人感叹。苍劲有力的碑文却又清晰可见,代表了民族文化的厚度和亘古不变的精神。
现代社会一切都讲究一个“快”字,旅游者大多是走马观花,真能在途中领略风景韵味的人少之又少。
“快”固然可以高效、高能,但肯定不是人生的绝对和全部。古人立牌于楼前是为劝诫行人不要把优良的传统文化丢掉,登高须从低处开始,行远要从近处起步,做事做人就要扎扎实实,要循序渐进走好每一步。
穿过牌坊门,踏过石梯,就是高达12层的寨楼,楼牌上题刻有“梯云直上”,寨楼笔直,直插云霄。
进入寨内,踏上被游客踩得铮亮的原木楼梯向上攀爬。楼梯很陡,虽然原木厚重敦实,但在岁月的浸湿下也有许多缺口,我非常害怕踩空滚下梯子,摔入长江中。每隔一段距离,就见石岩上有一个近似把手的石环,原以为是泊船的,仔细阅读说明方知是用来固定寨楼的。
寨子各层之间有一条迂回曲折的转梯相通。顺着楼梯向上,发现楼梯两旁,有许多古雕刻和石碑,忍不住时时去抚摸并吟诵,印象最为深刻是岩壁上那块保存完好的“直方大”的石碑,书法苍劲有力,雕刻圆润饱满,尽显中国字的魅力。
行止九楼,一块游客止步的牌子挡住了上行的通道。 原建为九层,隐含“九重天”之意。这一层有两座殿堂,一座有巴曼子、严颜、甘宁等名将雕塑,另一座为供奉四大天王、关帝圣君、玉皇大帝等塑像的天子殿。透过天子殿瞭望口,俯瞰江面,“孤芳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恍若其中。
穿过殿堂,眼前光线转暗,一道光线从右侧投射进来,定睛细看,光线照在一穿黄色布衫的和尚身上,和尚手拿凿子,蹲在一石穴旁,两眼如铜锣,一脸茫然,头顶悬挂有“流米石”石碑,警示后人不能贪心无度。再往前,一截经年累月锈蚀断裂了的断炮,展示了自古以来是如何依仗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军事战略位置,让这座建筑史上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的奇迹。
一路观光,一路品读古人的伟大与不朽,两个多小时的观看我意犹未尽。回返时,我没从原路返回,而是走侧面下山,这条路挂在悬崖峭壁上,滔滔江水在眼皮下滚滚向前,鸟瞰大桥就好像“悬浮”在水上一样,如一条“玉带”延伸到岸边,连接着石宝寨与江岸,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慢慢地攀登,细细地品味,方得其中味。石宝寨,在四百多年的岁月浅浅流逝,饱经历史冲刷,楼阁依旧,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文明古国,伟大复兴,改革开放后的抢救性保护工程让石宝寨再次焕发青春,展现了中国超级工程饱含创意的建筑工程奇观和工匠绝技,在建筑史上立下了不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