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访谈里有这样一则故事,33岁的女大学生不找工作,在家啃老10年了。女儿给出的原因是她得不到家人的支持,而且从小到大都没有被父母鼓励和夸奖过,一直被否定和打击,这些让她越来越压抑,以致于没有自信找工作。
母亲的口头禅是“你一事无成,如果你能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这个故事引发广大网友的评论,正方觉得原罪在父母,他们不断打击孩子,已经给女儿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反方认为女儿已是成年人,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就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那么,真实原因是什么呢?《孩子,你的天赋妈妈懂》这本书指出是因为父母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家文化,导致孩子的生命力日益枯萎。
本书的作者金子谦,是民间家长大学慈善教育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中国专业人才库少儿考评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的特邀嘉宾。她的孩子6岁半就独自随旅行团到上海旅游,8岁时已经三次跳级读了初中,13岁拿到了高中毕业证并被美国唯一的四年制少年大学录取。作者将她的育儿经验进行提炼编排,用生活中的实例告诉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使得这本书实操性很强。
在书中,作者重点强调了“家文化”的重要性,因为不健康的家文化会摧毁孩子的人生,就像故事中的女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否定式的家文化,摧毁孩子的自信心
家文化,是指一个家庭营造的氛围,可能是温馨的,也可能是恐惧的,它由你决定。
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否定孩子。
你太小了,做不了这个。
看看人家的孩子,成绩那么好,你怎么那么蠢。
让你别干这个,你怎么可能完成,到时候又弄得一团糟。
父母的否定,就像一根刺,初次扎只是皮肉之痛,时间长了,这根刺会越扎越深,甚至深入骨髓,造成孩子不敢挣扎,否则就会痛。
综艺节目《一起出发吧》里面,杨烁对儿子杨雨辰的教育让不少网友揪心。
有一段是这样的,杨烁问杨雨辰看了要看的书没,孩子乖巧地回答“昨天看啦!”
这时的杨烁不仅不表扬还质疑儿子,并让儿子讲内容。杨雨辰自然地分享完内容后,同样得不到杨烁的肯定,反而遭到杨烁的反问,“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此时的杨雨辰已经从开始的自信分享到后面战战兢兢复述内容了,但是杨烁仍然不满意,最后厉声质问:“看完了,你不知道什么意思?”“重新再看!”
典型的否定式教育,表面上是让孩子认真地学习,实际上更像在彰显自己的权威。一味地否定、质疑孩子,终究只会让孩子失去活力,变得不自信。
心理学有一个暗示效应: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
这样的孩子会渐渐认为自己“不行”“做什么都不对”,以致于丧失了对未来的勇气。就像故事开头的女儿,一直处于被母亲否定的阴影里,最终给自己建起了一座牢笼。
父母的否定式教育,最终会反噬到自己身上。
我相信,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那么,父母们先尝试着改变这种否定式的教育,相信孩子,给孩子创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家文化。
相信孩子,他有天赋
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成长的过程也须顺应天性。
金牌数量最多的游泳健将菲尔普斯,是奥运史上的一段神话。但是他从小就被诊断患有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症,这种病人往往在活动中缺乏持久性,表现出身体活动过度、控制不佳、粗心大意等缺陷,同时认知、运动和语言的发育会延迟。
父母在他9岁的时候离婚了,但是给予他的爱没有少。他们相信菲尔普斯,并用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影响着他,因为他们相信上帝为孩子关了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他敞开一扇窗。
所以,即使菲尔普斯身体智力有缺陷,但是他的天赋被发掘并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身上依附着许多天赋的精灵。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内在的、天赋的能力得到更多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才符合人性。
怎么寻找孩子的天赋
第一,观察并发现孩子的天性倾向,包括兴趣、性格和智能优势倾向。
一般,孩子在三四岁左右会表现出兴趣爱好,你可以明显看到他能力上的发展。尝试与孩子的天性合作,这样的教育会事半功倍。
在发掘孩子的天性方面,涉及到“智能多元论”,即任何正常的儿童都具有的几大类型的智能——语言、数学逻辑、空间身体触觉、音乐、人际关系、内省、探索观察等。
大部分人的智能发展是不平衡的,比如有人逻辑性很强,擅长理论学习;有的人善于分辨色彩、形象,视觉的冲击是激发他学习潜力的妙招;而有的人动手能力强,他可以通过各种实验与操作使其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
孩子喜欢画画,你偏给他报奥数班。
孩子想练习跆拳道,你却觉得上作文班才是正确的选择。
孩子觉得唱歌挺有意思,你却觉得那就是在瞎胡闹。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用心”,但是这种“用心”更多出自“主观”和“强制”,潜意识中将孩子堪称我们的“附属品”,强行“制造”成我们想象的样子。
我们通常讲要因材施教,那么请在“施教”前,好好观察一下孩子的“材”在哪里。
第二,减少主观性的判断,不要过早为孩子定下固定的天赋培养的目标或者方向。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孩子具有某方面的天赋,于是开始着重培养这一块。但是我们忘了一点,家长自身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可能主观上替孩子做了决定。
我的孩子在画画方面特别有天赋,我带她去绘画班,老师都会告诉我“你的孩子在画画方面悟性不错”,我觉得我女儿肯定是在画画方面有天赋。
这样的父母就是“主观”地确定了孩子的天赋。有人说,那我怎么办?其实可以借助智能类型测试,来统筹了解孩子的天赋。同时,如果要孩子学习某项技能,记得征求孩子的意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前提是对每个孩子个性的尊重,让每个孩子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我。
第三,开发孩子强项的同时,要位孩子天性中其他智能的发展提供土壤。
现在讲究全面素质教育,如果我们能将孩子其他的潜质激发出来,会为孩子的人生增添不少光彩。
怎么做呢?为他提供多元化的教育经历、生活体验,带他去尝试新鲜的事物。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个方面有刺激,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去释放内在的潜能。
最后,我们来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总结一下《孩子,你的天赋妈妈懂》这本书,对待孩子,“爱与期待”的力量,永远比强制与打击要有效得多。帮助孩子发掘他的天赋,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