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作为秦末汉初杰出的三个人之二,另一个人是韩信,因为利益的不同,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成王败寇,最后刘季赢了,给了天下以太平,作为一个皇,这便足够了。
相传刘邦和项羽结拜为兄弟,那时的他们很单纯,怀着共同的理想,灭秦,秦快亡了,两个人也渐渐疏远,我乃白帝之子,怎可屈居人下。后来,项羽成了义军领袖,刘邦的身份就显得很尴尬,他是项羽的大哥,手下也有几万的人马,他本质上不归项羽管,于是他效忠楚怀王,楚怀王只是一个傀儡,不管是刘邦,还是项羽都只是拿他当一个明目,可以掩人耳目的假王,怀王与诸侯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
刘邦先进入了关中,封闭了城门,进入了咸阳,手拿着传国玉玺,然后就有些得意忘形了,秦王室所在之地,有土地,有百姓,有美女,何乐而不为,开始享受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胜利果实。
可是项羽不干了,自己备尝艰辛,拼死拼活的打赢了巨鹿之战,秦军四十万主力死的死,降的降,我进个函谷关你都要阻拦我,把大门紧闭,你要做什么?项羽发怒了,这时候的项羽有三十万大军,自己还是联军的总司令,于是下令把城门给撞了,接下来,刘邦坐不住了。
其实自己趁他拼死拼活与秦主力作战的时候进入关中,实属不义,现在他要兴兵讨伐,自己实在是活该,可是自己这帝命死在这太不值当了,斩白帝,赤帝之子的胡话是吕雉编出来的,传的人多了,自己也当成了真事。就在这个心慌的时候,张良带着项伯走了进来,刘邦说,我实在是糊涂,请你帮我求求情,我愿意和你结为儿女亲家,项伯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答应了,有人讲,项伯这是一种大智慧,结交了刘邦,为自己一脉的项氏一族留了条后路。现在项羽的角度来看,项伯糊涂啊,项羽虽然没有做皇帝的心,但是凭借如此大的军力,要维持自己霸主的身份轻而易举,根本不需要留什么后路,不管怎么说,司马迁就是这样写的,项伯心软了,项伯救了刘邦一命,使刘邦在鸿门宴上成功逃脱,为日后埋下了楚亡的种子。
项羽做事不计后果,先是放过烧了阿房宫,又是纵兵抢掠咸阳城,有怒火不对着刘邦撒,非得去祸祸百姓,秦不爱惜六国之人,他同样不爱惜,另外,他把刘邦封作汉王,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巴蜀之地,天府之国,正是由于这,刘邦才可以数次发动楚汉战争,弄得霸王很是疲惫,好不容易签了合同,说好不打了,你刘邦又开战,没完没了的,楚霸王,是被刘邦活活耗死的。
写到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刘邦手下的三个人,第一个是萧何,此人有智谋,有才能,帮助刘邦管着天府之国,为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力和粮草。第二个是张良,在很多人的眼中,张良是一个神,对刘邦而言,张良是一个出色的拥有全局意识的军师。第三个是韩信,太史公对韩信的评价个人觉得是站在汉的角度来说的,刘邦的地盘多半是韩信打下来的,功高盖主讲的就是他,决胜千里之外讲的也是他。
转眼间项羽来到了垓下,这时候的楚军粮草断绝,远距离作战,务求速战速决,可是刘邦就不和你打,太史公把项羽列为本纪,看见太史公对项羽的敬佩程度,也可以看出来楚霸王之名在汉武帝时期仍然很响亮。
项羽死之前杀了成败上千的汉军,这些为了封侯的奖赏拼死向前冲的将军士兵们,都作了项羽的陪葬,可悲可叹,最后楚霸王自刎而亡,汉将争抢其尸体,参与其中有身体部分者,皆被封侯。
楚亡了,汉高祖刘邦大人故技重施,又把韩大将军的兵符给偷走了,齐王是做不成了,接下来很有意思,楚霸王刚刚归天,刘邦竟然把韩信封为楚王,这是试探,也是玩火,他要试探的是韩信的野心有多大。韩信跟个没事人一样,去了楚地做了楚王,有人告发,韩信要反,不管是刘邦无中生有还是仇家栽赃陷害,楚王都做不成了,接着贬吧,淮阴侯,到现在成侯了,还不放心,抓到京城,放在自己眼皮底下,不然晚上睡不着觉,太史公记载,韩信反了,暗通牢狱中的罪犯,这里很不可靠,韩信,唐唐一代兵神,真的这么幼稚?
萧何来了,他对韩信说,皇后要你去赴宴。
韩信说,这个结局我早猜到了。
杀人犯吕后其背后的主谋为高祖刘邦,或许刘邦觉得自己年纪大了,韩信还很年轻,万一自己死后,众臣奉他为帝,那该如何是好,不如杀了,杜绝后患,历史总是很残酷,不管你多么不愿相信,人的斗争比动物间的斗争阴险多了。
梁王彭越被剁成了肉泥,燕王逃到了北方,异姓诸侯王一人不剩,高祖皇帝与群臣有不成文之规定,非刘姓者不得称王,这是真正的一家天下。
可是刘姓天下有个弊端,宗法制度在亲戚面前,不太管用,封国强大,就意味着皇权遭受了威胁,于是有了吴王之乱,有了汉武帝时的削番政策,皇权渐渐得到稳固,可是还有一个仅次于皇帝的位子,大将军,这个职位和三公一样,你不压制他,他就要反你,质问你,指责你,大将军处理起来更麻烦,大将军掌握着兵权,于是皇帝又要和这群臣子斗,臣子权力空了,宦官又崛起了,宦官干政,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有文化的宦官很少,插手政事的太监们知识水平还不如皇帝本人,这样就会误了许多事,等到东汉末年,天下就如同一湖水,从外面看去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这正是三国英雄草莽起,七十归家尚未知,青梅煮酒论英雄,没有皇族血统你牛不牛?武帝手染汉臣血,一生征战为哪般,司马照旧画葫芦,三国一统终归晋。五胡乱华天下乱,东晋高压士人苦。苦心孤诣为哪般,只换来,一生功过后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