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文: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悟原理:
这段原文是在说:处于上位,不欺辱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缘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原文不难理解,但其境界却难以企及,这是圣贤才能体证到的境界。为什么这样说呢?
想想看,一个人既不攀缘上位,又不欺凌下位,万事反求诸己,既不怨天,也不尤人,这是一个真正无我之人,才能达成的境界。但凡有小我,在处理上大级关系时,或多或少都会偏离中庸之道。
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既是儿子,也是父亲,既是客户,也是员工。上与下的关系,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切换。那如何才能处理好这份上与下的关系呢?
第一、在上位不凌下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恕”,也就是仁爱并宽容。处于领导地位或卖方市场的有利条件时,具有更大的话语权,这时不是去挤压上下游或向客户提出种种要求,对此,老子是这么说的,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因为道在低处,不论我们是否像大国一样强大,在低处托举其他人才是我们最大的价值。
第二、在下位不援上
用一个字来概括什么是上下级最恰当的关系,那就是忠。也就是感恩并奉献。忠诚是难得一见的高贵品格,如果把对父母的心推而广之到上级的身上,便是一份忠诚,感恩上级与组织,给了自己成长的机会,因而愿意为上级、为组织而奉献自己的能量智慧。一个拥有忠诚品质的人,处处受到重用,处处都是机会。
第三、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当我们端正自己而不求于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地。也就是说,当我们找回了自己的忠和恕以后,自然能够摆正上下级关系,让自己无需再陷入到抱怨的泥潭。
那如何才能正呢?还是回到离我们的天性最近的地方,就是与父母、子女相处的时候,在面对他们的时候,几乎没有利害得失的算计。心最为纯粹真诚,因而可以把忠和恕的品质展现出来,这是我们最接近无我的时刻。孝敬父母,你无怨无倦,养育儿女你无怨无惧。虽然有时智慧不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爱之不以道,是所以害之也。但是,你孝敬父母和养育儿女的出发心是相当纯粹的,当我们终于父母时,自然能想出种种对父母好的方法,这就是当我们愿意为父母奉献时,自然能心生万法地想出种种解决方案,无需他人来教我们如何做。
同样,在教育子女时,不论他们犯错后,我们是用言语来教育,还是用霹雳手段来惩罚,背后都是一颗要托起和成就孩子的发心,子女自然也不会记恨我们,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其实都是我们的这颗心无怨,一颗无我的心,才能完全无怨。一个无我的人,就能用对待父母子女的忠和恕去建设、并成就更多人,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终生学习的榜样。
要点总结:
回顾今天学习的三个要点:
第一,在上位,托起他人是做出奉献的最好机会。心中装下多少人,舞台就有多大。
第二,在下位,忠于谁便能同频谁的力量,与更高层面的人同行,就能放大个人价值。
第三,忠恕,这样的品质我们本来就有,并不局限在父母与子女身上,开发多少便能获益多少!
没人拒绝你,真诚对他好!
今天我们学习第19个客户接触点,洞察渴望。主题是入脑入心的三个好问题。
很多导购员都会为一件事感到头痛,那就是不知道顾客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比如有的顾客饶有兴致的试了七八件衣服,到最后却一件也没买,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来自河北沧州的迎宾说,学习了四年的中华文化,现在顾客一进店,他就知道顾客关注的是产品,还是有更深层的渴望。
最近有一位顾客拿着一件衣服要退货,经了解这件衣服已经是三年前买的,店员和顾客争执不休,迎宾走向了顾客,心中立马就清楚了。他知道顾客的生活一定过得特别不舒心,内心也特别的苦。迎宾加了顾客的微信,开始和顾客进行沟通,结果了解到这位顾客已经离婚两年了,生活的很不幸福,迎宾就帮助她参加学习,且陪伴她走出伤痛。
一位商业思想家曾说,不管人们进行了多少消费,真心想要的产品和服务与实际购买的东西之间总是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这个鸿沟到底是什么呢?客户在渴望什么?从迎宾的案例中,我们看到顾客想要的并不是退货,而是想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得到人们的关注。
说的更深一点,她渴望着被倾听、被理解、被关爱。所以你在是否退货上与她争执,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让她找到答案。同样,客户试了七八件,衣服没买,或许客户缺的不是一件衣服,而是缺乏一份自信。客户的心都有说不出来的渴望,即便讲出来了,我们也没有真的听见。
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不见客户内心深处的渴望呢?答案是,当我们自己的心中有私欲,有小我的时候,就无法感知他人的内心。就如同你开着拖拉机行驶在静谧的田间小路上,根本听不到田地里蟋蟀的叫声,听到的只能是拖拉机的声音。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只是轻轻关掉发动机,你就会听见大自然的声音,有鸟叫,有蛙鸣,有风吹麦浪的回响,心静如水,良知清澈,才能真正走进他人的内心深处,听见他人的渴望。因而今天的主题入脑入心的三个问题不是问客户,而是问我们自己。
现在请在心中轻轻的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真的对客户好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太好了,真的对客户好的人并不多,您是我们愿意信赖的导购,我们愿意信赖的餐厅服务员,但问题还没完,请继续回答我的第二个问题,我真的真的对客户好吗?你悄悄想一想,我真的、真的对客户好吗?我真的在起心动念上对客户好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向您致敬,您在起心动念上就对客户好,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万一你的答案不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并没有真的、真的对客户好,却又想让客户长期买单,这不公平。好了,问题还没完。第三个问题是,我真的、真的、真的对客户好吗?
如果此时你依然回答是的话,我们就真的、真的、真的向您致敬,客户一定能从你的眼神中感受到你的爱与尊重,感受到这世间还可以如此的美好。
通过问自己这样三个问题,或许你会感到一些心痛,你发现自己对客户并没有那么好,有这样的发现就好人会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存在问题,才能出手解决问题。假如从此以后,你能经常用这三个问题提醒自己。很快你就会发现,你看待客户的视角开始转变,你开始真的去关心客户的冷与暖、苦与痛,你甚至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焦虑,以及她焦虑背后的缘由。
你的产品和服务未必能直接解决他她的问题,但至少你可以温暖那一颗可渴望温暖的心。有人讲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可能无惧风雨,不怕强盗,但他最怕的是被温暖,被信任,被尊重。
在这里讲一个与客户无关,但能帮助我们读懂客户渴望的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一位德国士兵,他的任务是爬到敌方阵地,把人抓来审问军情。过去这位士兵多次顺利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现在上级又派他出马了。他不负众望,再次巧妙地穿过前线之间的空地,出现在敌方的战壕里。他突然出现在敌方战壕的时候,有一个落单的士兵吓了一跳。这个敌方士兵毫无防备,当时还在吃东西,所以就一只手交了枪,剩下另一只手颤抖着拿着一片面包。敌方士兵接下来做的事大概是他这辈子里做的最了不起的事情了,他将手中的面包分了一部分给手里端着枪的德国士兵。这位德国士兵在战壕里收到被他俘虏的敌人递过来的半片面包,居然感动不已,他居然放过了他的俘虏,两手空空的爬回了营地,挨了上司一顿臭骂。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渴望,那就是被温暖、被信任与被尊重,客户当然不例外。所以面对客户,千万不要吝啬你的温暖、你的信任、你的尊重,最后呈现洞察渴望的方法与心法:
方法:问自己三个入脑入心的好问题心法:良知清澈,洞察人心。
实践作业:
花十分钟时间在一个不被打扰的环境下,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真的对客户好吗?我真的、真的对客户好吗?我真的、真的、真的对客户好吗?
课后思悟:
一大早起来开始晨读《中庸》和大群里的友友们互动交流。一个小时的晨读总给人以太多的感动,我看到主持人并不娴熟却很用心的主持着整个会议流程,我感动着;我看到我们10组的东荟、国华、瑞红、兰香等家人在海军夫妇的鼓励、赋能下,自告奋勇的参加领读时,我感动着;我看到以前眉头总是拧成疙瘩的艳丽姐,眉头开始舒展、微笑、显现出内心的柔软和和善时,我感动着;我看到韩丽大姐真诚善良的微笑着,默默地祝福着家人,潜在低处托举他人的样子,我感动着;我看到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66名同仁,在一个陌生的线上会议,同频共振无缝链接地晨读,我感动着;当我看到那些熟悉的陌生的面孔,正在壮大这个晨读的队伍,渐渐告别昨天那个并不完美的自己的时候,我再次感动着……
如果说晨读是被外界美好的变化感动着,而今天的课程却让我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拷问……
我从老师讲的入脑入心的三个好问题,开始拷问自己:
我真的对别人好吗?
我真的真的对别人够真诚吗?
我真的真的真的无愧于别人吗?
三次追问让我看到了真实并不完美的自己,我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起心动念并不够纯正。对别人好的同时总想着我对你好,你也会用同样的好来回报我,对别人总有着同样的期望值,这种私欲和不明掩盖了我原本的真诚之心,一旦当这个人没有用同样的好来回报我的时候,我反而会很失望,会丢掉原本付出的那份真诚和快乐。
我真的孝敬父母吗?
我真的真的孝敬父母吗?
我真的真的真的孝敬父母吗?
我有多久没有陪父母吃饭、聊天?我有多久没有耐心倾听过他们的唠叨?我不是成天以忙为借口忽略本该属于自己的亲情时刻吗?当母亲满怀期待地做好饭菜,喊我去吃饭时,我不也总是不耐烦地一推了之?当父母日益年迈,反应迟钝时,我的那份耐心和理解又去了哪里?
我真的对孩子好吗?
我真的真的对孩子好吗?
我真的真的真的对孩子好吗?
当小女儿刁蛮不讲理的时候,我急躁的冲她发吼,甚至一个劲儿的怂恿她跟着爸爸去上班,不要在我面前烦我。有时候还会自私地逃避,找一些自己喜欢的方式,逛街,做美容,闲聊等避开与孩子一起的时光。
当年纪二十的儿子早睡偷懒时,我气急败坏地敲打着他的房门,恨铁不成钢的指责他。不会用正面的能量去引领他感染他,而是横加指责、甚至辱骂……
这三次拷问让我看到了一个不称职的妈妈的样子。母亲的心应该是宽厚、温柔的,而我却管教和控制两个孩子。试想在自己的课堂中不也是这样的意念吗?错过了多少本该和孩子们一起心灵链接,同频共振的美好时光啊!?
我真的爱老公吗?
我真的真的爱老公吗?
我真的真的真的爱老公吗?
这一连串的扣问让我看到了一个自私、贪婪的妻子的模样。
我总站在自己的角度苛求他怎么爱我,却不曾反思我又如何地爱过他。当这种苛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肆意的怀疑他,刻意的要求他。让他面对我近乎苛责的追求,不知所措,最后无奈选择沉默……
夫妻本是平等待之,彼此信任。而我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我为这个家付出的太多,理应备受呵护。世间什么东西都可以苛求,唯有爱是求而不得的,现在明白就像手中的沙子一样,你越想得到它、刻意的抓紧它,越这样用力它越会从指缝间滑落……
道在低处。扪心自问后笃定地再次诵读原文:“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方知人生这场修行才刚刚开始,但庆幸自己已经被圣贤之光打开了心门——今天的修行从停止抱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