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儿学校家委会(Parents’ Council)今天召开2016年度家长教育研讨会(Parent Conference),为期两天。第一天全天共四个部分(Session)。第一部分邀请的演讲嘉宾,是一位心理学博士,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医生,Dr. Vanessa Lapointe,。她做了题为:Discipline Without Damage: How to Get Your Kids to Behave Without Messing Them Up。她写了一本同样题目的书,也带到现场签名发售。其余的三个部分,分别在不同的会场同时举行不同专题的研讨会。比如:第二部分的四个专题分别是:High Performance Sports Programs; The Self-Motivated Kid; Beyond the Timetable; “But, My Mom Didn’t Put it in My Backpack”。说实在话,我对其中的每个专题都挺感兴趣的,但是因为时间冲突,同一时间只能选择一个讲座。第二部分,我选择了“The Self-Motivated Kid”。第三部分,我选择了“Stress and Anxiety”。听这三个讲座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尽管这三位演讲者各自有不同的背景,职业,但是他们所讲内容中涉及的PD元素是如此之多,而且还相互呼应,让我更加确认,正面管教的理念与当今西方主流教育所倡导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下面对今天所听的三个讲座逐一做个简单介绍,并一同看看其中的PD元素。
不破坏关系的管教Discipline Without Damage:
Dr. Venessa Lapointe是一位居住在大温哥华地区素里市的心理医生,她自己有两个分别为12岁和9岁的男孩儿。丈夫是一位德裔工程师。Vanessa开始她的演讲,用到就是我们熟悉的PD活动,两列表。她让在座的父母,想象自己的孩子成年之后,自己希望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不用说,大家的期待都差不多,希望孩子幸福,自信,成功,负责任等等。然后,她话题一转,那么要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长成那样的人呢?她给出的答案是:只有孩子“大脑”的“爬行脑”部分训练有素才可以。接下来她引出了我们所熟知的“掌中大脑理论”,介绍了何为“大脑盖子打开”。我们的“爬行脑”如何掌控我们的情绪等概念。她的观点是要运用“爱”,去训练孩子的“爬行脑”。(我发现关于大脑的这个理论,在今天的三个讲座中都明确提及,而且我的俩个孩子在学校里也都学过这些知识,可见它的普及性。)
同时她也提到,在座的父母不用为自己之前所犯过的错误无比紧张,内疚,事实上,我们做父母的只要“足够好(Good enough)”就好。这个观点我们也不陌生。具体地,她说我们只要30%的情况做的好就足够了。当然,我们不会去纠结是百分之几十,我们做父母的自然想尽力做好,对吧。
接下来她的观点是“连接和发展(Connection & Development)”。她认为,所有成长的基础都是连接(最常见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连接)。连接的同义词可以是依恋(Attachment),即儿童与一位关键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在PD里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就是“纠正之前先连接Connection before Correction”。她也提及了“发展适性Developmental Appropriateness”,谈到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哪些特点,哪些行为是正常的。这一点,在《基督徒家庭的正面管教》一书中,也有专门的章节讨论。
之后,她谈到了不当行为的根源。依据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孩子的不当行为源于孩子行为背后的错误信念。Vanessa归结的原因为:连接中断(Disconnect)和发展适性。前者在PD和阿德勒心理学中有更详细的解释,分类和应对方法。而后者,并不属于不当行为。对待孩子的不当行为,她不建议的方法有:暂停,后果,取消特权,和奖励。学过PD的小伙伴看到这儿是不是笑了,是的,与正面管教一模一样。
那么,该怎么对待不当行为呢,她列出了九条,分别是:Response with connection, Stay low, Dropping the flag , Firmness and Kindness, No explanation – stop talking, Choose your moment; Exit gracefully, Relationship = Bottom line, Debrief. 每一个是不是都是一种PD工具?只不过换了一个说法而已。
演讲过程中,她举了不少自己生活中的例子,也传达了我们熟知的PD理念,比如: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我们不用做完美的父母,先照顾好自己(同样用的飞机上先给自己带氧气面罩的例子)等等。
自我激励的孩子The Self-Motivated Kid
Dr. Shimi Kang,MD,FRCPC另一位心理医生,写过一本书《The Dolphin Way of Parenting》。也是去年的演讲嘉宾。她一开始将育儿风格分为三类,并分别用三种动物做比方,分别是老虎(Tiger),水母(Jellyfish)和海豚(Dolphin)。老虎:专制型父母的代表;水母:宠溺,没有原则;海豚:坚定而灵活(Firm yet Flexible),爱得有界限(Love with Limit),温暖但有控制(Warm with Control)。这和正面管教中的砖,噗嗤球(Koosh™),软积木(Flexi-blocks™)对三种养育风格的比喻如出一辙。听到这儿,我就离开了去另一个会场听关于运动的专题去了。
压力和焦虑Stress and Anxiety
负责这场讲座的是学校学生辅导员(Student Counsellor),他们的工作是帮助学生应对精神和心理方面问题。讲座列举了焦虑的10个常见的原因,比如:盲点(Blindness)—只关注事情的消极方面;完美主义想法(Perfectionism),非黑即白;自虐(Self Bullying) –我总是…,我从来不…;水晶球思维(Cristal Ball Thinking):担心未来发生不好的事情;指责(Finger Pointing) –应该,必须,等等。
之后他们给出了应对焦虑的若干策略:
比如,分辨自己脑子里的想法是不是客观的,真实的。以及表达感受是处理情绪的第一步,在此,他们引用了著名脑科学专家丹尼尔.西格尔博士(PD父母熟悉的几本脑科学著作《全脑教养法》《第七感》《由内而外的教养》的作者)的一句话:”Name it to tame it”,也就是要用词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他们说学校的法语课也教给孩子表达感受的准确用词。
再次提到“掌中大脑”的概念,也提及我们熟知的孩子得等到25岁左右大脑才能发育完全的常识,甚至我们成年人,时不时也“大脑盖子打开”,以此提醒父母,孩子的一些表现是正常的,不必过度焦虑。
情绪没有对错,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行为却不一定,让我们区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Feelings First, Logic last”先处理情绪,再讲道理
Create Calming Box or Cozy Corner :正是PD的积极暂停角
专注于当下,平静地认可和接受我们的情绪、想法和身体反应,不加评判。(Focusing on one’s awareness on the present moment, while calmly acknowledging and accepting one’s feeling, thoughts and bodily sensations, without judgement )情绪就好比波浪,来的时候,去感受它,但它终究会流走。讲到这儿的时候,他们让听众做了一个实验:两个手掌相对,使劲儿击掌,然后两个手掌相对微微分开,用这个活动练习:暂停(Pausing关注当下)和观察(Observing)的技巧。并指出,你什么也不做,只是去感受、观察击掌之后身体(手掌)的感觉,这种感觉(手麻,疼,震动等)会慢慢消失,就像情绪会慢慢流走。
他们还推荐了一些资源,帮助孩子平静下来,关注当下(类似PD里的积极暂停)。www.donothingfor2minutes.com, App: Smiling Mind for children, 7yrs+, App: Mindshift for age 12yrs+, App: Calm.com for teens
另外,他们还提到了PD父母熟知的一个工具:”I message我句式”,我感到…,因为….,我希望….。这是一个PD工具,其实《非暴力沟通》整本书都在谈论这个句型。
今天参加的这三个讲座,应该说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今北美教育所谓的“主流理念”吧,具体到操作层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估计不是听一个讲座,看几本书所能够完成的,正所谓,知易行难。所以,如果你赞成“既不娇纵,也不惩罚”,“相互尊重”,“和善而坚定”的育儿方法,如果你注重养育孩子的长期目标,建议你先在家附近寻找并去体验一下正面管教家长工作坊吧。讲师用不着是育儿专家(你不用嘀咕,他家的孩子都那样,还正面管教?!)。但是讲师会带领你体验、帮助你总结出你自己的方法,并且,大家相互鼓励,共同前进,会比你一个人摸索要容易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