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远在北京的亲戚转述了一条重要消息。
金孩哭着给妈妈打电话,大意是自己这次月考没考好,哥哥讽刺挖苦他。他觉得没有安全感。妈妈立刻买票回来看望。
我对金孩妈妈的果断返家持赞同态度,尽管在北京陪伴老二治疗的事情也不能怠慢。对于青春期儿子的问题,快速反应,是一件好事情。接下来要怎么做,自然是好好聊一聊,缓解和安慰。
一周前的周六。
金孩说,这一个星期,我不住你们家了,我去姥姥家住。
我说,好吧。我送你。
车行一半,金孩又说,回去拿衣服。
好。我骑电动车送你。
我们的对话简单而自然,至于金孩想什么,我有没有刻意追问。我推测,这个家伙最近越来越敏感了。
他不给我说,我肯定不会主动问,你打开心门,我自然会进来。除了谈话,我还要换换其他方式,一起打打球,看看电影。
周六,大年校长刚刚做了一期如何与青春叛孩子有效沟通的主题讲座,他认为,父母的第一责任是保护孩子的成长--即安全、自信、从容和有尊严。小学要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初中要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高中要引导孩子找到职业方向。
有一张PPT上写道,沟通的禁忌是情绪化。情绪化三个字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叉号。情绪化时,智商为0.带着情绪的“沟通”,其结果必然是发泄、吵架。这应该是很直接指出了沟通的误区以及糟糕的后果,可是,这样的后果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家庭,我们的身上啊。
对于初中生的父母,帮助他们度过青春期是最重要的事情,现在呢,学习上的压力仿佛成了唯一压倒一切的事情,一天到晚都在谈论学习、考试、排名,青春期的自我认知、自我控制等情绪反倒容易被忽略。
无数的家长说,这是不得不,如果怎么样,就会怎么样。其中的焦虑无时无刻不挂在脸上,刻在心里,反映在行动上。怎样改变这种焦虑? 答案是先改变认知,对人生长度和宽度的认知,对当下和未来的认知,对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没有这些认识,别说做个及格的,连合格都很难。
一厢情愿,这个词往往发生在初中生和焦虑的父母之间。当“你应该...”开头的句子越来越多,“我建议...”这样的句子就被挤占。“我那时候...你现在...”这种跨时空的对比,比的结果往往是奚落,让人听了不舒服,心生逆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