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时间读完了冯唐《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到最后章节最后一句文字的时候,总觉得有所欠缺,意犹未尽。总觉得应该有第二部、第三部……
一本321页的纸质书应该用多长时间读完,没有读得很快,没有一目十行,边读边脑补画面感,以求与作者心神合一,触碰当时所鸣所想。
整本书大致描写了北京、上海、香港、美国一些城市,几个城市来回穿梭,从人文、饮食、环境各个方面描写,对北京本土文化描写比较多。
整本书,从开篇到最后,没有太多的华丽语言修饰,更多的是用粗俗的语言,露骨的文字把人、物、社会诠释的一览无余,阅读起来酣畅淋漓,没有一点一丝紧迫感,轻松、幽默,略带一点多污段子。
无论你从哪一章开始看,一两页之后总能拿住你的眼球,触及你的心弦。有时像嗷嗷待哺的婴儿,有时像英伦洒脱的少年,有时像睿智内敛的企业家。
刚开始读了几章的时候,以为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小伙子写的,之前并不了解,没有刻意查过冯唐的资料。
《活着活着就老了》这是拿起来就不想放手的一本书,当我翻开的时候(准确地说,应该是点开,我看的是电子书),一种深深地力量,像一只巨大的漩涡,瞬间把整个身体吸进去,没有一点挣扎的余地。
冯唐的文字让你感觉特别真实,就连他妈妈姐姐,也占据了文章中大部分段落,有几次我都看笑了。都是这样的口吻,我妈说,怎么怎么样,我姐说怎么怎么样。把他姐写成那样,他姐知道会打死他的。
这几年零零散散也阅读了一些小说,随笔,当代文学,也许是阅读范围及阅读量的拮据,这种写作风格的人还是第一次见到。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鸟大了,什么林子找不着。
读100本小说跟读10000本小说的量是不能比的,迄今为止,这五六年间也没能读书破百,写字才廖廖十几万字,没有阅读的日子,感觉生命被隔离,被消亡虚度,没有真正意义上存在过。1天1年,几天几年,什么也没有抓住就过了,得过且过,不知为谁而活,不知为什么而活?
生命里带有困惑,喉咙里带着干涩,眼眶里存着泪水。时光无论怎么流失,生命无论如何绽放,你还是你,你始终没有逃出自己给自己建造的牢笼。
人真是特别奇怪,有时候信心满满,壮志凌云;有时候情绪失落,自嘲自讽。
每当我忧郁的时候,写出来的文字都留着眼泪,即使眼泪干了,也能看见泪痕,很多事情你掩盖不了,比如,悲伤。
心情不好的时候,也要读书,哪怕带着愤怒的情绪,静静地无人打扰,用不了多一会儿,心情自然平复。安静使人变得从容。
写作的人比读者更热爱阅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需求在哪里?读什么样的书,读谁的书。写作的人一般往往看不上别人的文章,潜意识里总是自己比别人强。
还有一部分作者,他知道自己的短板,也愿意承认别人的文笔,认可别人的优秀,并马不停蹄追逐,比别人更努力,更愿意为热爱的事业无限付出。
而我始终没能说服自己,以至于写来写去,文笔还是没有明显性的突飞猛进,问题在哪里?苦思冥想,一是没有技巧,二是没能持续输出,三是没能保持持续阅读,四是,故事杂乱无章,没有突出重点,五是第三人称写作方法欠缺,六是不善于对话描写,七是故事情节过于平缓,八是直叙、倒叙混淆视听。九是文字表达方式过于简单,十是心不在焉,没能沉浸其中。
好像是审判自己,法官、陪审团、辩方律师,陪审观众,全都是自己,一人饰多个角色,不停转换、分离、抽身。
配上一张图,放下手机,放下成见。发出这篇文章,一切是开始,也是结束。
明天是个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