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为后面的章节垫下了伏笔,史蒂夫是如何从安拉花园中的表现蜕变成一位富有眼界的领导者的。
由于史蒂夫与罗克在每件事情上都无法统一意见,一位要让公司遵循规律、沿一定轨迹发展,一位认为苹果可以让电脑更人性化,打破等级森严的组织框架,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共鸣,有了他驾车去往安拉花园参加的会议。
参加会议的人员形形色色,本以为这间会议室里涌动着的反传统、反建制的人文思想以及多学科的交流融合是史蒂夫渴望的,但由于某种原因,他却无法融入。
会议室里大家都在探讨基金会的相关事务、如何做好基金会的宣传册子。显然地,史蒂夫对于这种宣传方式很鄙视,他认为这种方式在美国早已落伍。他明白缺乏卓越的讲故事的能力,再宏大的目标都无济于事。
对于讨论,他毫无兴趣。终于不耐烦了,他起身跟在座的人讲述苹果是如何做市场营销,如何获得成功的。他认为他们需要找最优秀的人来给他们做营销。
在会议桌上,他一一反驳了质疑他的声音,会议变成了一场混战。
最终他离开了会议室,趴在方向盘上抽泣起来。起身回去,又为他刚刚的激动道歉。
12月造访安拉花园的史蒂夫就完全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在这,他表现出的傲慢、无理、丑陋的行为,在日后,我们又能看出他人性中比较温和的一面。
倘若史蒂夫一直保持在安拉花园中的表现,1997年重掌苹果后,也绝不可能扭转乾坤。在离开苹果的这些年里,史蒂夫学会了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控制自身的弱点。
个人的转变是渐进的,每个人成长中都应该有所体会,我们穷尽一生与自身的天赋和缺陷做斗争,学着如何管理自己的天赋和缺陷。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成长过程,但成长的结果并非成为一个截然不同的人。只是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控制那些会阻碍成功的弱点。那些弱点并没有消失,也没有被优点取代,只不过学会了如何管理自我,如何控制自身的不足。
史蒂夫之所以如此追求完美,我想与他的家庭教育也是分不开的。他的父亲曾告诫他:对于一个橱柜来说,别人看不到的底面和表面的抛光一样重要;对于一辆雪弗兰汽车来说,别人看不到的刹车片和汽车的油漆一样重要。
从小他就相信他是特别的,并且力求把事情做到完美。
在他14岁那年,为了获取一些很难找到的电子材料,他直接打电话找当时惠普公司的人要,因为他已经具备良好的讲故事的能力。他从小就明白,说正确的话、讲故事的能力能帮助他吸引到别人的目光,达到自己的目的。
佛教对他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他追求佛教中的那种精神境界。这种精神追求拓展了史蒂夫的智慧和视野,让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可能性。
他总是善于说服别人去追求只有他才能看到的目标,然后与别人通力合作,鞭策别人达成这个目标。
佛教哲学中,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时间万物、每个个体都处于永恒的变动中。用这样的世界观来看,追求完美也是一个渐进持续的过程,永远不可能完美。
而史蒂夫就是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完美,在这条道路上,荆棘丛生,依然不放弃胸中的梦想,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