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您的身材比我想象中小。
哲人:谢谢你如此直率地说出来。我的身高是155厘米。我也曾经为此而苦恼。我渴望再长高20厘米,哪怕10厘米也,一切就会不同,就会拥有更愉快的人生。可是我的朋友告诉我,这种想法太无聊。高大强壮的男性本身就会给人一种震慑感,而个子矮小的人有让周围的人感觉轻松的本事。这就是价值的转换。
原来真是如此啊!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事实”而是“主观的解释。”
有的人可能会将此定义为阿Q精神。在阿Q生活的黑暗时代,我们批判他的愚昧无知,不知觉醒的确这是不争的事实。我想:站在一个觉醒者的角度去批判一个并未觉醒的人一定不是鲁迅先生的目的。他想通过阿Q的麻木、不觉醒来示范给其他看客。同情人物命运的可悲来思考自己的存在。
如今我们对自卑感的觉醒绝非只是为了自我心理安慰仅此而已,我们通过哲人的思考来拯救自己的自信心,避免陷入心灵的泥潭,而束缚我们的行为,裹足不前。这与所谓的阿Q精神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是为了让心脏更强大,我们是为了更好地行动。
155厘米是一个客观数据,乍一看是劣等性。但是,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我们对身高的感觉始终还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用自己的手去选择,你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这全凭我们自己主观决定。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自由选择。
重新选择生活方式也是如此。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自卑感人人都有,这是人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希望摆脱这种无力感,继而有了普遍欲求感。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8月份马上就要到来,随着二胎妈妈和新班级班主任身份的转变,让我辗转难免。每天似乎头顶有一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从之前的随遇而安到接下来的紧锣密鼓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我知道客观事实无法改变,除非我选择放弃。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成长我两者都不能放弃。看来我得转换价值:我今天所付出的所有努力,今天所有的不自由都是为了未来有更多的自由的选择。我不是为家庭工作而束缚,而是为家庭和工作提供我最大的价值,我家庭的自由和自我能力的成长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