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些人无法或不愿温顺的服从关于上层身份的主流观念,但他们有资格拥有更好的称呼,而不是残忍地被人称为失败者,小角色,而这五个领域(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的革新者们通过各自的方式,赋予这些人以合理性。他们提供了很多富有说服力和抚慰能力的事例来提醒我们,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才能证明生活的成功。”
------<身份的焦虑>最后一段 阿兰.德波顿
很久之前看到这本书,也在TED上看到阿兰.德波顿的演讲,觉得他讨论的事情,正在中国发生着,而且也似乎没有停下来反思的意思。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中间有很多地方,能够引发书本之外的思考。先把笔记做完,最后看看能不能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笔记:
1.序言
1.1.焦虑现象
不论一帆风顺还是江河日下,都存在对自我身份的焦虑
1.2.焦虑原因
身份的高低,决定了人情冷暖。
自我,就像一只气球,必须不断补充他人的爱戴,才能维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视则会轻易的把它扎破。
1.3.焦虑条件
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
2.焦虑起因
2.1.渴求身份
2.1.1.人的天性渴望爱,爱的表征在于关注,而身份会决定他人对你的关注程度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描述: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劳苦奔波到底是为什么?所有这些贪婪,欲望,对财富名声和权力的狂热追求,到底目的何在?若是为了满足自然需求,则最底层的劳动者的收入也是可以满足自然需求的。我们认为,我们一切的行为,在于被他人关注,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
2.1.2.我们对自我特性与品质的认知,是飘忽不定的。所以更多依赖他人对自己的意见。
如果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褒奖,则感觉良好,反之则痛不欲生。
2.1.3.一旦理解他人思想的肤浅空洞狭隘无聊,就会对他人大脑中的活动漠不关心,更别提将对自己的认知建立在他人之上。
2.2.势利倾向
势利者最明显的特征,是在社会地位和人的价值之间完全画上等号
通讯与媒体,使这一情况变得更糟。
势利如同其他陋习一样,是会代代相传的。
深藏在我们内心的害怕,是势利的根源。
势利的病症是群体性的,个体很难挣脱。
2.3.过度期望
中世纪及之前,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农民。贫困,饥饿,大多活不过四十岁。
18世纪初,英国引导了西方世界的关键变革,解放了劳动力和资金。城市的规模迅速膨胀。
变革以及大批科技发明,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及观念。从旧世界认为明年是对今年的重复,变成了更积极的世界观,人们坚信生活会不断进步,直至完美。然而人们的生活已经逐渐缺乏文化上的情趣。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与人的不平等才是常态
1776年美国革命后,贵族统治制度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人的身份之前取决于他的家族和名望,现在取决于他在经济方面的成就。
在不平等的体制中,人们清楚自己的位置,反而有一种精神上的平静。而在平等的体制中,细微的差距都会让人寝食难安。
现代人民主富足,却更加紧张,生活安逸,却失去自尊。
苦难本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但现代社会对苦难理论不在支持。认为苦难等于失败,失败应该感到羞耻。
自尊=成就/自我期望
财富并不代表我们占有物的多少,而是拥有多少我们渴望得到的东西。财富是相对的,相对于我们的欲望。
任何时候不论我们拥有多少东西,只要我们还在追求我们没得到的东西,我们就谈不上富有,相反,如果我们满足于我们呢现有的,不论我们实际占有多少,我们都是富有的。
2.4.精英崇拜
经济地位对自尊的影响,取决于周围人对贫困的理解和看法。
2.4.1.历史上的三个老故事
故事一穷人生活贫困,并非是他们的过错,相反穷人对社会的贡献最多。
中世纪之前,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论是上帝按找自己的旨意,将人分为农夫,贵族和神职人员。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不论你在哪个阶层,从事哪个工作,都应该受到社会的尊敬。
故事二身份低下,并不表明道德低下。
故事三富人的财富来自掠夺穷人
2.4.2.三个新故事
故事一富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
富人的挥霍才为人们创造了就业机会。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从精神层面来论断,而是从对别人的影响来判断。富人造就了大部分的工作岗位,使穷人能通过劳动养活自己。
故事二身份同德行相关。
精英制度的思想特征,一方面允许社会财富分配存在极大的不均;另一方面坚持要求每个人在人生和事业起始时,必须完全平等。
精英制度认为,如果每个人都得到同样的教育,而后又有同样的工作机会,那么日后出现收入不均或声望不平等,也是可以接受的。
精英制度延伸出来的观点:你的财富能证明你的聪明和勤奋。
故事三穷人是堕落的,有罪的。他们穷是因为他们愚昧。
贫穷本身是一种痛苦,而在精英制度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耻辱。
2.5.制约因素
2.5.1.在传统社会里,获得上层身份异常困难,而一旦获得,也很难失去。
2.5.2.现代社会里,身份完全取决于个人成就,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成就。
2.5.3.由于经济体制天然的不确定性,导致身份也时刻存在不确定性。
受变幻无常的才能的制约。人的才能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也无法随我们的主观愿望而调动。
受运气的制约。由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强,运气变成了借口,把失败归结于运气,显得非常可鄙。
受雇主的制约。绝大部分机构都是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成功爬到顶端的不一定是工作中的佼佼者,却往往是精通权术之人。
受雇主盈利原则的制约。
受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
3.解决办法
3.1.哲学
3.1.1.尊严和脆弱
决斗现象体现了人们眼中缺乏信心。我们的身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自己能够对它进行定义。无需随他人的评价的转变而做出调整。
3.1.2.哲学与坚强
他人的观点:你没有尊严
理性分析
如果真实:我没有尊严
如果虚假:不论外界如何认为,我都是有尊严的
3.1.3.理智的遁世态度
如果我们已经认真提取了对我们行为的合理批评,对由我们的欲望而引起的特定焦虑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对我们的失败已经承担了应有的责任,但社会依然赋予我们一个很低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能采取西方传统中一些伟大的哲学家曾经采取的思维方式:在对我们身边的价值体系有了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理解后,我们可能会采取一种理性的遁世态度,并且不带任何为自己行为辩护或孤芳自赏的味道。
他人的观点充满了严重的混乱和错误
究其原因,在于公众不愿意将自己的观点交由理性分析进行推敲,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直觉,感情和习俗之上。
理智与遁世,带来的缺点就是无可避免的孤独。
关键不是我们在人群中看起来是什么身份,而是我们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
3.2.艺术
艺术是对生活的批判
失败本身固然不是好事,但如果我们跟害怕的是他人对失败苛刻的评论
人们惧怕的,一小部分是失败本身,更多的则是世人对失败好不宽容的态度,冷漠地将没有成功的人称为输家。
面对他人的失败和错误,我们应该持有宽容和悲悯的态度
我们对他人失败的同情,几乎全都是因为我们意识到,一旦把我们置于特定的环境中,我们也非常容易遭遇与他们相同的悲惨经历。
3.3.政治
3.3.1.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对身份的认同要求不同
公元前400年 希腊斯巴达 荣誉属于擅长打仗肌肉发达的男人
476到1096年 西欧 以基督耶稣的言传身教来规范行为的人
1096到1500年 西欧 骑士受到尊重
1750到1890年 英格兰 绅士收到尊重
1600到1690年 巴西 不苟言笑擅长打猎的人
现代社会能够通过努力获得财富,权利,地位的人被称为成功,被人尊重
3.3.2.确立身份的原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这就是政治。
通过政治斗争,不同群体都试图改变他们社会的尊严体系,拜托在原有体系中的利益既得者的统治,从而为自己获得尊严和物质。
3.3.3.现代政治在财富与美德,平穷于怀疑之间建立一道隐性的联系
一旦没有积累足够的财富,就会感到焦虑不堪,感到自己应该受到责备。
拥有财富和物质,不再是因为快乐,而是因为它们能带来尊严。
贫穷的痛苦也不在于身体上的痛苦,而在于社会体面原则所产生的羞耻感。
只要一个人的收入明显低于周围人,即使对生存而言已经绰绰有余,但他依然为贫穷所困扰。
3.3.4.现代关于成功与幸福的联系建立于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指出能让我们觉得幸福的东西,是件简单的事情。就像身体渴了就想喝水一样简单。我们缺水,就会想喝水。血糖过低,就想吃糖。同样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不用经过太多推敲就能认定,从事什么职业,追求什么目标,能够使我们兴旺发达。
二,现代科技提供的工种和产品,能满足我们一些最重要的需求。
三,我们能支配的金钱越多,能购买的服务和产品就越多,产生幸福感的机会就越大
3.3.5.现代成功与幸福之间联系的反对意见
一,思想不能简单的类比为身体,思想很难说出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身体需要睡觉时,指令非常明确,需要休息了。但是思想不同,常常发生的现象就是思想还要坚持继续跳舞。而且外界各种声音不断在告诉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我们才会满足。而思想极易受到误导。
二,人终究是动物,自然状态下更容易理解自己,更容易追求幸福。产品的宣传手段导致我们的需求扭曲。科技落后的时代,人更关注自身,更容易理解家庭,自然,宇宙,以及他人。商业文明强行将我们从自然状态下脱离出来,让我们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里嫉妒,渴望和痛苦。该理论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北美土著人的命运。
三,现代上层身份最大的过错在于严重歪曲了物质的重要性。以及把物质累积抬高到人生最高成就的水平。财富的含义极为丰富,友好,好奇,敏感,谦虚,虔诚,智慧等方方面面。却被现代成功理论严重歪曲成了物质和金钱的累积。
3.4.基督教
3.4.1.死亡的力量可以改变我们对生活的理解
3.4.2.集体
现代社会讲究脱颖而出,基督教认为,我们呢与他人共有的东西构成了我们身上最珍贵的东西。
3.4.3.强调两种身份体系,世俗身份和灵魂身份
基督教身份理论的基础,是通过两个身份来表达。世俗身份,取决于职业,收入和他人的评价。灵魂身份,取决于一个人的素质以及在审判日上帝眼中一个的功过。一个人可以受人敬仰,而在灵魂贫瘠堕落,或者衣不蔽体,却闪烁神性的光辉。
3.5.波西米亚
3.5.1.对体悟感知的极端重视
3.5.2.小心翼翼的重新界定“失败”一词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下,一个人遭受经济方面的失败或他人评价方面的失败,就可以作为其人品不佳的重要依据。波西米亚人拒绝接受这种对外在失败的惩罚性解释。因为世界往往被偏见所统治。
3.5.3.赞美人们之间的美好和激情,贬低经济上的利益和功利主义。
3.5.4.我要做的事是我自己关注的事,而不是他人认为我应该干的事
思考
关于苦难
关于无常
关于孤独
关于死亡与追求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