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樊登读书会上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樊登说这是一本对他改变最大的书,心中一直很好奇,什么书能够对他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当时我自己看完这本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种改变的作用,书中更多的是传达一个理念:通过专注持久的练习,人人都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通过研究案例分析证明你也可以成为大师,同时也告诉你应该如何去做——长久的刻意的练习,也许是三五年,也许是数十年。但是往往对于我们来说最难的就是后面的执行,我想任何一本书都不能解决你执行的问题吧,这些传授技巧的书告诉你方法途径等,但是路还是要自己去走。但不可否认刻意练习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练习的效率。
有目的的练习
一旦某个人的某方面能力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的“练习”几年,可能也不会有什么进步,书中成为“天真的练习”,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某件事情,并不是提高绩效和表现的秘诀,它会使人们停下进步的脚步,并且缓慢地下滑。而要持续进步,就需要有目的的练习,“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四个特点:明确的具体目标,注意力集中的,包含反馈的,走出舒适区。然而在我们进行有目的练习的时候我们还是可能会遇到瓶颈和障碍,书中建议①可以试着从不同的方向去想办法,思考差距在哪里,怎么改进等,这也是需要导师或教练的一个原因。②在某些时刻,似乎你不可能再取得任何进步了,但其实那并非达到极限,而是动机不足,而有意义的正面反馈是保持动机的关键要素之一。
人的大脑运行机制
大脑比我们想象的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这使得我们可以在和大程度上控制大脑能做的事情。大脑就像是肌肉响应体育锻炼一样,经过长久的练习,大脑采用多种方法“重新布线”,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连接,现有的连接要么得到强化,要么被弱化,在大脑的某些部分甚至还可以长出新的神经元,大脑的结构和运行都会发生改变。某些现象表明,似乎那些密集的训练导致受训者的大脑将越来越大的部分专门用于某一方面,从而留给其他类型记忆的脑灰质变少了,由训练引起的认知和生理变化需要继续保持,如果停止训练,它们便开始消失,但是我们大多数日常活动很少去挑战自己的大脑来生产新的脑灰质、脑白质。对于刻意练习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发掘自己的潜能,而且要构筑它,以便从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变得可能做到。大脑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的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
心理表征铸就杰出表现
书中讲的心理表征类似一种自然而然的直觉反应,就像是专业的网球运动员,面对各种情况做出的迅速反应。杰出人物他们经过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以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精心创建的心理表征的一个重要优势是,你可以立即吸收和考虑更多的信息。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良心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的练习,以磨练技能。但是长年累月的练习并非是那么有趣的事情,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当你得到积极正面的反馈,当你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或者说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心理表征),练习就没有那么难以坚持下去了,最杰出的人是那些在各种有目的练习中花了最多时间的人。
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①寻找一个榜样。首先辨别出杰出人物,然后推测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杰出,接着再提出训练方法,这些方法能够使你更加有效的练习,如果发现某种方法管用,继续做下去;如果不管用,马上停下来。你越是能够调整自己的练习方法,模仿所在行业或者领域领域中最杰出的人物,那你的练习也可能越是有效,最佳的方法时找到优秀的导师,为你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但是导师只能引领你达到他们或者他们的学生曾经达到过的水平,当你已经改变了时,可能需要寻找一位新的导师。当你没有导师的时候,就需要自己设计练习方法,为了提高,我们必须自己创造机会。
②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如果你在走神,或者你很放松,并且只是为了好玩,你可能不会进步。无论你是在上团体课程或者是单独训练,甚至是比赛或竞争,从任何训练中最大限度获益的关键是无论你在做什么,专心地做,有意识地朝着特定的目标迈进,而不是简单的如同行尸走肉般的简单运动。较短时间内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来联系,比起在更长时间内只投入70%的努力来练习,效果更好。
③反复练习。反复做一件事情,目的是找出你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且聚焦于这些方面,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直到你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也就是三个F(focus,feedback and fix it)。当你发现自己难以提高时,可能只是那项技能中的一两个部分在妨碍你,而不是所有的组成部分都在绊住你,问题是,到底是哪些部分呢?想办法稍微逼自己一下,但不要逼得太狠,这通常会帮助我们搞清楚自己的“停滞点”在什么地方,哪些地方有待提高。
④保持动机。保持动机也许是每一个投入到有目的训练或者刻意练习中的人最终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意志力是一种完全依情况而定的存在,人们通常发现,在某些行业领域之中,他们更容易逼一下自己,在另外一些行业或者领域,则很难逼自己,即使是伟人也不例外。要保持动机,要么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例如良好的规划,团队朋友等支持体系),要么弱化停下来的脚步(例如减少诱惑,充足睡眠等)。高强度的训练的人会达到这样的地步:和他们开始相比,连续几个小时的练习似乎心理上没那么痛苦了,这种练习从来不会变得十分有趣,但到最后,它越来越接近自然,因此继续下去也就没有那么难了。并且一旦你练习一段时间,可以看到结果了,这种技能本身就可以成为你动机的一部分。当你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实现某个目标的时候,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和自己达成一个协议,你将尽自己的努力回归到之前的状态或者跨越停滞阶段,然后你再放弃,到那个时候,也许你不会放弃了。
帮助孩子建立心理表征
杰出人物总是会选择父母特别感兴趣的领域或行业,尽管父母和导师可以采用许多方法来激励孩子,但动机必须来自孩子的内心,否则,它不会长久,父母和导师可以提供“情绪的和技术的支持”。随着年龄增大,身体的适应能力可能差了许多,,尽管成年人的大脑可能不像儿童大脑那样具有较强适应能力,但心理的适应能力依然十分强大。那些花数年时间苦练某项技能的人,最终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那一技能,正是这种练习本身引出了人们心理的适应,从而产生更多的愉悦和更强的动机来从事那项特定的活动,这也就是常说的干一行爱一行,而不是一直在挑选自己所为擅长或者爱的领域和行业。
是否存在天才
自闭症奇才其实更多是因为他们更倾向于反复的行为,当某件事情引起自闭症奇才的注意力时,他们将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那件事情上面,抛开周围的一切,沉浸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之中。这些自闭症奇才培养和提高那些能力时采用的方式,与杰出人物采用的方式非常相近,这也是为什么天才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的原因了。基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专注能力,智商可以帮助人们快速的理解和记忆规则,但是有足够多的训练,区分是否杰出的不再是他们的智商,而是心理表征的质量和数量,以及他们可以多么有效的运用这些表征,就像研究发现最顶级的国际象棋大师并不一定是智商超群。随着时间的推移,智商的优势变得越来越小,基因的差异可能在一开始给了某些人优势,但是作者相信,强调刻意练习会带来的进步,比起探究人与人之间基因的差别重要得多,不要制造自我实现的预言,认为自己没有天赋并不做出努力去提高。
卓有成效的练习
一旦学生懂得某个领域中要达到那种足够高的技能水平必须要做什么,那么至少他们从原则上理解了在其他领域追求卓越也需要做些什么。但是传统的教育方法总是先让学生学习正确方法的信息,然后让学生运用那些知识,刻意练习则只聚焦于绩效和表现,以及怎样提高绩效和表现,也就是所谓在“边做边学”。毕竟向一大群人介绍知识,比起创造条件让人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提升技能,要容易得多。日本的师徒制也更接近刻意练习,所以能够培养出具有匠人精神的人才出来。在专业的或者商业的背景中涉及提高绩效和表现时,正确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改进相关的技能”而不是“我们怎样传授相关的知识”。当刻意练习成为人生常态时,人们便会拥有更多的自愿选择和满足感,成为所谓“练习人”,在一生之中通过练习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使得人生充满各种可能。
PS:读书笔记似乎太过详尽了,阅读起来比较费劲,写起来也比较耗时,后面尽量用更加简洁语言表达书中的观点。这周讲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下周我将专注于商业方面,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分享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