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触简书时,觉得怎么可以有这么好用的记录工具呢,可写可说,配图也方便。慢慢的,觉得简书已远不止是一个app,在这里可以记录自己的心思,欣赏别人的生活,成了一处让心灵小憩的港湾。
以前喜欢看杂志、电子书,现在最喜欢看的是大家的简书。原来身边的老师藏龙卧虎,个个文采斐然,思考有深度,生活又那么有情趣,看大家的简书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同时又会有所启迪。
看简书,学身边专家的教学智慧。陈主任分享如何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如何激励后进生,管老师分享如何上好某一节具体的课,解老师讲自己如何建立班级文化资源,老师说如何培养小干部,周老师分享她的班级管理经验……我如饥似渴的读着,思考着。因为是身边的专家,这比任何专业书籍更能吸引我。至今记得看冯老师《又是一年枣儿红》的激动,细细地读了好几遍,那会正好学习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专题课文,冯老师的枣儿红毫不逊色呢,而且更打动我。当时群里何主任《盖房记》系列,杨老师等回忆童年,你争我赶的写作热情也鼓动了我,写下了《下水摸鱼蟹 点火引知了》,虽不敢放到群里,自己读读,也很温暖。
看简书,跟着妈妈们取育儿经。马老师、王老师写给儿子的信让人感动,孙主任、杨老师写在孩子成人礼的信充满祝福和期望。通过微信简书认识了聪明活泼的微微,孙主任的育儿见解也让我深受启发。安老师家的俩宝贝一人一个学步车,萌萌哒。赵老师的孩子初上幼儿园,前一秒拜拜后一秒哭着不让走……这一切,让初当母亲的我颇感新鲜。在母亲节期间,微信曾疯转简书《陈小兔和李女士》,字里行间充满着暖暖亲情,闪烁着教育智慧,爱不释手,对了好几遍。
看简书,窥得真性情人的正能量。李老师家的绣球开得热闹,任老师笔下的丁香花开得舒展,香的旁若无人……卢老师的油饼隔着屏幕都闻得见香,王老师的韭菜盒子配上小米粥让人垂涎三尺……王老师遇劫匪的镇定,厉老师《爱上一个空瓶子》的浪漫,还有很多老师笔下青山绿水的清爽……每逢空闲或夜深人静,静静的品读,带给我的是心灵的满足,精神的充盈。
看别人的简书,受益匪浅,而写简书的过程,有一气呵成也有难以下笔,酸甜苦辣的滋味俱存。记得刚教语文时,我焦头烂额,什么都不懂,一片茫然,幸好得到身边很多人的帮助和鼓励,对他们的感激和对自身的反思让第一篇简书一气呵成。但第二篇简书就没那么容易了,听了解老师的《伯牙绝弦》,教导处让写评课报告,看着大家写的那么好,我却迟迟下不了笔,整整用了两天,才把自己的想法汇总成《诗意高效的课堂,原来有迹可循》。虽然稚嫩,但写完后如释重负。以前看过一本书,写初当会计的365天,想着我是不是也可以把每一天都记录下来呢,想法很美好,可惜没坚持下来,还好一些触动我的小事还是以片段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半年,自从局长要求每周一篇,写简书更是促使了我认真观察生活,主动思考,积极记录的习惯。
简书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好处,这么好的东西也要在班里分享。寒假里,我们班孩子简书群里热热闹闹,一会儿就被刷屏了。寒假结束,共产生173篇简书。可能孩子们也感受到简书的魅力,没有督促,也没有要求,简书群时不时的更新着,最近的截图如下。愿简书就这么伴着我们成长,记录下一路上点点滴滴的欢笑哭闹,等到空闲时翻翻看,让心灵有一处小憩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