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在沙漠中生活过,你就无法体验到沙漠的火热;如果没有在民勤的农家大院生活过,你就无法体会到民勤的淳朴。
风沙,灼日。
当火车驶入武威市地界,我惊呆了——竟有如此开阔之地!你不用仰着头,只需平平地看过去,不远处便就是天。远处,一排排的胡杨树直挺的胸膛,为近处低矮的小平房支起一片天空。天,低的让人有点压迫感,我从未见过这么低的天空,仿佛伸手便能触摸。民勤的天会不会也是这么低?民勤人就是在这片天和地的夹缝中生存的吗?我开始胡思乱想。当真正走到民勤,从野马泉这个小村庄就可以体会得到,民勤人的生活并不会因为这里的天空低而变得怎么样,相反,他们更懂得如何去生活,如何能使自己命运不受制于天。他们很懂得舍得的哲理,水井便是最好的说明:只有舍了瓢里仅有的水,才能从井底涌出源源不断的甘甜。在这个降水量和蒸发量差异大的惊人的地方,能够碰到一场像样的雨,那将是多么幸运的人生!回看这几天的守望日记,除了“晴”,就再也找不到相似的字眼。天很低,房也不高。上面是太阳,下面是沙子。我们就生活在这里。太阳出来,更显闷热。几百年来(从青土湖干涸算起),民勤人是凭借着什么,才有勇气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因为那半亩西瓜还是那三分葵花?抑或是因为三两头牛羊四五只鸡仔?我想,民勤人比我们更清楚其中的原因:没有人会愿意丢掉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只有这里,才是他们的根。
西瓜,希望。
这半个月来,西瓜是唯一没有被我们嫌弃过的食物。它似乎有着一种神秘的力量,时刻鼓励着每一位队员,给我们以热情和希望、信念和坚持——每当我们快要在烈日下坚持不住的时候,总有热情的护林工为我们送来可口清凉的西瓜,有红的,也有黄的。西瓜成了队员们在灼日下坚持的希望。勤劳的护林工人为我们送来希望,他们在烈日下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是他们给民勤带来了希望。与其说西瓜泡馍是民勤的地方特产,倒不如说是西瓜泡馍汇聚了民勤几代人吃苦耐劳的朴实精神。坑中烧出的馍泡入血红的西瓜瓤,那是民勤人铁一般的脊梁投进了火热的太阳,不怕焦头烂额,只求为子孙铺出一条绿荫大道。当乡村公路通到每家家门前,当三轮摩托普及到家家户户而代替了马驮牛拉,民勤的发展驶入了现代化的道路。
团队,力量。
“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一个人唱出来总觉得少点什么,当九个人“你来唱上句,我接下一句”时,当一个团队合唱出“大踏步冲出潼关”时,才有了兰大人百年来“自强不息”的奋斗气魄,才有了扎根西北、奋斗终生的视死如归,才能谱写出“三千年”的不朽乐章。一个人扶不起一棵胡杨,一群人可以种起一片胡杨;一棵胡杨不仅不能防风固沙,反而会被风沙所吞噬,一片胡杨林才能阻挡风沙的脚步,屹立不倒。
民勤人,勤劳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而他们的朴实,他们在沙漠中顽强生存的意志和决心才是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是胡杨教会了他们顽强,还是他们教会了胡杨生存?
守望者,愿意做一棵胡杨,感受着民勤的淳朴,守望着那片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