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成果,就是所有的知识忘记后,所剩下的东西,就是它的思维方式。为更好推进实施思维发展型课堂,促进师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东明教育集团东华学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认真听取了ATS思维联盟(2021年第2期)在线教研交流会,老师们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是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夏曼老师带来的《单元整体设计下的作业设计》,针对“什么是单元型课程作业”这一问题从思维工具、实践活动、游戏探秘、研究性学习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夏曼老师说:单元不是知识或内容单位,而是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一个单元就是一种课程,或者说微课程。教科书上的单元是以互相关联的学习内容为主体,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堆叠在一起的,也属于内容单位。只有把教科书上的学习内容用课程化的思维来设计,整合出一个完整的学习方案,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单元型课程”。
接着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朱嘉教授和许勇辉校长针对夏老师的单元作业设计汇报进行了点评。朱嘉教授指出,中国学生思维中最缺失的地方就是不会提出问题,缺乏批判性思维,“求真、求实、好奇心、钻研精神、主动性、思路开阔等特点,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孩子进行针对性培养,它不易测试,却是人才培养所急需的。”许勇辉校长则从学情、认知冲突、思维工具三个方面肯定了设计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良性帮助,同时,从课堂的边界及环节的设置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虽然观看学习的时间很短,但老师们却满载而归。我们了解到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也无权改变教科书中存在的客观内容,但用什么载体来承载教学内容,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寻找学习内容的载体,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课程,更容易建立起对于概念的理解;可以从学生的作业中来寻找载体,作业可以变成作品,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也获得了自己制作的作品;可以从数学思想方法中寻找载体,用能够统领单元学习的数学思想来串联各个知识点,将知识点系统性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知识的载体有很多,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教材内容选择最合适的知识载体。因此单元整体设计下的作业设计应该是多样的、综合性的。它不应不止于生硬书面口头作业,可以是一种有趣的存在,如:借助思维图示帮助学生思考,将认识与生活联系,搭建学习框架;借助小组合作,明确任务,激发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借助作业反思建立模型,迁移学习,体会数学的特点和价值;通过学科整合实践,对比发现,体验到获得成功的乐趣。
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们需要增强意识,把准作业定位。准确定位,提高意识是作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单元作业设计要求教师提高作业设计意识,全面准确认识数学作业的功能,认识到作业不止巩固课内知识和提高成绩,而是多元化的,最终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11号作品,通过“知识梳理”引导复习旧知,通过“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引导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通过“拓展练习”中的“画一画,圈一圈”“说理我最行”注重学生个性化功能、社会化功能以及情感功能的培养,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又如2号作品,把作业设计为闯关得红旗的形式,再设计亲子活动和数学阅读,这样的设计更好的体现了作业功能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作业设计意识和定位。
相信在思维发展型课堂理念的引领下,在单元整体统整的架构下,不同的孩子能够拥有不同的发展与收获。常有言:“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树叶间闪动精彩。”构建思维发展型课堂,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