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选好了,器选好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沏出一杯适口的香茶。 首先记住,一杯茶好不好喝,仅仅取决于茶杯中茶汤的浓度,这是根本。所有的沏茶方法、技巧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来。
我们知道,茶叶当中含有咖啡碱,茶多酚,糖类,氨基酸,芳香物质,有机酸,无机盐…它们为我们带来了苦、涩、甜、鲜、咸、酸、辛、香、凉诸多感官滋味。品质好的茶,它的鲜、甜、香的成份大,能够把茶里边的苦、涩、咸等味道遮住,让我们喝起来口感舒服、知觉惬意,这就是好茶的五味调和。但是任何茶浸泡时间长了或者投茶量大了,它都会苦涩的,原因就是五味不调和了或者说茶汤浓度偏高了。
茶汤浓度该怎么来把握呢?原则就是掌握好出汤时间,根据自己的投茶量来确定出汤时间或者说看汤出汤。对于这句话要如何理解?举个例子。比方说现在沏西湖龙井茶,我用一百毫升的盖碗,放三克龙井茶,十秒出汤,这样我出的这个茶汤就很好喝。假如喝茶的人多,还是一百毫升的盖碗,我就用六克茶,此时我会把出汤时间掌握在五秒,看汤的颜色出汤。就是说无论是三克茶十秒出汤,还是六克茶五秒出汤,都要看茶汤的颜色,要做到这两种情况下出汤的颜色是一样的,那么茶汤的味道肯定是一致的。茶汤颜色相同说明此时茶汤内由茶叶自身浸出的物质在水中达到了一个平衡,这个平衡就促成了茶汤的五味调和。
同样的道理,假设有一个两百毫升的盖碗,我们用六克茶叶,那此刻的出汤时间就跟一百毫升盖碗下三克茶出汤的时间一致,看汤出汤,或者说不用理会时间是否是十秒这个概念,只看茶汤颜色,无论哪种情况下,当感觉茶汤口感是最好的时候,就记住那时候的汤色是什么样的,那么就在每次想要出汤的时候看盖碗里的汤色,只要汤水达到那个颜色,就立刻出汤。同样的茶,按我的方法去沏,肯定这个茶很香、很好喝。当然,前提是一定要把握好自己觉得口感最佳时候的那个汤色。
还有一种情况,两个盖碗儿,容量是相同的,但是一个投茶多,一个投茶少。比方说一百毫升的盖碗儿,有的人投三克,有的人投八克,要达到相同的口感,那该怎么掌握?少的,泡的时间长一点;多的,泡的时间短一点,看茶汤的颜色出汤,就这么简单。知道了缘由,多练习,任谁都是可以沏出好喝的茶汤来的。沏茶“无他,惟手熟尔”!
茶本身是苦寒之物,大家在饮用上一定要以健康为前提,每天,一个健康人总的干茶用量最好在5克-12.5克之间,不要超过12.5克,这个我在《懂点茶道》一书中做过详细论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那本书。
明代大茶家许次疏在其《茶疏》中就沏茶做过相当精辟的论述,他说“茶宜常饮,不宜多饮。常饮则心肺清凉,烦郁顿释。多饮则微伤脾肾,或泄或寒。盖脾土原润,肾又水乡,宜燥宜温,多或非利也。古人饮水饮汤,后人始易以茶,即饮汤之意。但令色香味备,意已独至,何必过多,反失清洌乎。且茶叶过多,亦损脾肾,与过饮同病。俗人知戒多饮,而不知慎多费,余故备论之。”
这里我也要回答一个在淘宝小店“耕而陶茶斋”后台被茶友经常问到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在120毫升容量的盖碗下建议的投茶量都是7-8克,而您在店内的推荐量是其一半呢?”一个茶青原料优质、制茶工艺合格的茶品,在恰当的茶汤浓度下可以正确反映出该茶类品种特点且适口,即为佳。能够品尝出这些滋味,说明您的味蕾敏感,说明您的身体健康。如果一定是在浓汤下才觉得有滋味儿,要反思一下了。“但令色香味备,意已独至,何必过多”,省钱、建康、又好喝,三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布袋和尚作的一首诗里说:“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桌前小坐,赏美器,品香茗,瀹超一流野生大白茶“淌泉音”消渴。如啜山泉般的清甜汤水伴着画中飞瀑,惬意汩汩而来,不亦快哉。
版权声明: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文字及图片,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