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一个常常被提到的词。尤其是,“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xxxxx”
我时常会觉得疑惑,没有安全感,然后咧?
给现状寻找到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原因或者说解释,然后呢?对现状有任何帮助吗?就能知道如何提升安全感吗?
谁能给“安全感”做一个确定的解释或者定义吗?
好像没有。
那么作为一个本身就模糊的概念,它似乎能成为很多问题的答案,但它又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答案。
我们一般说到的“安全感”会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人身的安全,一个是关系中的安全。
经历过地震,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的人,对自己的人身安全的部分往往会比一般人更加缺乏安全感;而在关系中的安全感,则情况更加的复杂。比如在亲密关系中,“ta不给我看手机,我觉得没有安全感”;在社交场合,“在人多的场合,我不敢说话,没有安全感”等等。
而这些场景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这背后往往体现的是一种“失控感”。
自然灾害是不可控的;在亲密关系中,无法掌控另一半;在社交场合,无法控制别人的反应。这些失控往往意味着“不安全”。
那么安全感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生命的早期,婴儿是非常弱小的,ta的存活是依存于母亲对ta的需要的回应,如果在ta饿了,渴了的时候,ta能够得到母亲及时的回应,那么ta对于这个世界的体验是美好的,是可控的;而ta的反应被忽略了,则会将这个世界体会为不可控的,痛苦的。这是我们关于这个世界,关于“安全感”最早的体验。
如果同样的经验在童年经验中反复地重现,那么就会影响,我们最底层的信念,即,我是否相信我的需求会被满足。
注意,这里有几个关键词,“相信”“需求”“被满足”。
“相信”,意味着,安全感,并不是我们的需求确实被满足了,而是我们认为它是可以被满足的。这是一种内心的信念。
比如,在亲密关系中的“出轨问题”,对象是否出轨,重要吗?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我能不能相信ta的忠诚,我相信ta不会出轨,那我也就是安全的了。但是不管ta是否真的出轨了,我觉得我无法相信ta不会出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体验到“不安全感”。当然,如果有出轨的证据被坐实了,那对这段关系的影响,可能就是我无法再信任ta,无论ta是否会再次出轨,我都无法建立这样的信念了。
“需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每一种需求的产生都是有合理的基础的,但是我们真的有评估过自己的需要吗?它是真的需要被满足的吗?它是真的可以被满足的吗?
比如,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可能会觉得对方没有秒回信息,就是不爱了。秒回信息可能代表着我们的需求是无时无刻被ta看到,但是,我们这的需要这样的满足吗?而这个世界上真的会存在一个人,无时无刻地关注到我们的需求吗?
“被满足”,“被往往意味着,主动权不是在自己身上,而是交给了别人,如果主动权交给了对方,那么意味着自己只能等待和承受,确实也就没有了“安全感”。
比如,我们期待着ta能够看到我们未曾表达出来的需求,所谓“心领神会”“不言而知”,当然是非常美妙的事情,毕竟世界上有一个人,无需我们表达也能得知我们的需求,这简直太美妙了。而等待ta领会我们的时间却又是那么漫长而痛苦,如果ta无法领会,我们则会体验到无比的失落。那看起来只能交给对方的“读心天分”了。如若是个天资聪颖,再不济后天培训能成的,也就罢了。但若是个愚钝的,那怕是一直都要失望了,还偏偏不能接受,那可真是苦上加苦了。
所以,当我们提到“安全感”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说什么呢? 我能够相信我的需求被别人满足。看起来,是否能够感受到安全感,一方面源于自己的信念,另一方面则被别人掌握,而很不幸的是,别人的反应,我们往往是无法掌控的,似乎,“提升安全感”是一个无法实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