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多么直白、纯粹、充满了绝地反击意味的一句话。那个时候似乎不懂张艺谋,觉得他的电影里的女主角都是一根筋的,就好比那个包柱而死的尾生一样。现在也许还是不懂张艺谋。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一个都不能少》是2003年的暑假的一个下午,那个时候非典正在侵袭我们的祖国,距离这部电影在国外上映也已经有四个年头了。我记得那时候,全国上下草木皆兵,我们学校早早放了假,我被爸爸关在家里做各种黄冈试卷,并已经开启高考倒计时。
那天下午,我那四个高中死党不知道怎么溜出了家门,去租了好多电影碟片来敲我家的门,我爸跟给面子的开门,让他们进来从众多影片里挑出一张《一个都不能少》给我们放进家里那台只能用遥控操作的DVD机,还好心帮我们拉上窗帘,气氛营造的很是到位。然后带着遥控器走了。我们只能看那一张碟,殊不知那张碟片是老板白搭的一张,说是租五赠一。
黑灰色的调调下,我们认识了那个“一根筋”的、执着至极的小魏老师。十多年前好像大家还比较容易感动于某些事情甚至是画面,记得我们原本吃着冰棍开开看的,可是没等吃两口就开始同情起电影里的那些孩子和小魏老师甚至还议论起高考报志愿的事,一副恨不得马上就大学毕业了去西部支边或者去山区支教等等,当时聊天的内容和声调完全超过了电影的声音和画面,最后让我们“闭嘴”的是小魏老师带着孩子们去搬砖赚钱的那段。因为我们五个,也做过类似的事。
其实最开始,我们四男两女是六个人。我们是初中同学约好了一起读高中,大学,谈恋爱,结婚,生孩子……甚至养老。可是后来,初中毕业的时候,我们中最帅最男人的那一个却没能考上跟我们一起的高中,他有点儿,有点儿觉得丢面了,再加上需要交一笔对于当时来说很高的赞助费,他不想给家里增加负担更是那所谓的自尊心作祟,他决定不读高中了,他要去当兵。
听完他的决定,我们五个人异口同声地反对。然后,我们分别去了饭店刷盘子、超市理货、洗衣店……一个月后,我们陆陆续续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也纷纷拿到了一个月的工资,我记得共计四千八百块钱。我们兴高采烈地装进一个自制录取通知书的信封里,想让他跟我们一起去度高中。见面后,他居然哈哈大笑起来,“四千八,拜托我的赞助费要一万六好吗?你们别希望于我爸妈,我不会让他们给我出一分钱,更何况他们也不会给我出。”其实我们知道,他爸妈应该是不会给他出钱的,因为他们离婚又分别结婚了,他跟着爷爷过。他从小上学就没花过多余的一份钱,更别提赞助费这个在那时代可是个“丢脸”的词。
那天我们六个人围坐在一起,沉默,然后是大声的唱歌。我们唱的是很老很老的《往事只能回味》和《啊!朋友再见!》。其实,我们当时真的是劝过哭过甚至威胁过,但无济于事。现在想来,当时的规劝其实是没有什么实质内容的,无谓是我们说话要一起读书那一类的,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分析未来如何如何人生如何如何的语言组织能力,也说不出读高中有什么好的,去当兵又有什么不好的,更别说其他了。
其实以上都是借口,说白了,就是没有小魏老师的那股子劲儿。那四千八百块钱后来我们瞒着他给他爷爷送了过去。
后来,他去当兵,我们五个去读高中。虽是五比一,但终究是高中生,学业为重“聚少离多”。
再后来,那天围坐在我家看《一个都不能少》竟是我们五个人最后一次在一起看电影,因为后来考上大学后的聚餐和大学毕业后的聚餐都是以某一位或某几位酩酊大醉为结束的。
考上大学后的我们五个人居然没有任何两个在同一个城市,每年的寒暑假最后一个到家的那一天,是我们聚会的日子。幸运的是,第六位兵哥哥也考上了军校,我们又聚在了一起。
大学,浑浑噩噩。读的书开始乱七八糟起来,谈的恋爱也开始五花八门起来,总之队伍散了,不好带了。兵哥哥却是我们的主心骨,每个人都觉得他有一股子定性,我们五个都爱跟他实话实话,彼此还相互“欺骗”。
大学毕业后,更是天南海北,聚会的日子也不固定了。直到兵哥哥结婚那天,我们六个人再次聚齐,其实真正的原因不是他要结婚,而是他结婚后的第二天就要去西藏,由援建变为定居,因为他娶了援建地学校的校长兼唯一的老师,他在电话里说,这次必须见一面,因为这一辈子或许……
婚礼后,连新娘子都睡着了,我们几个还厚颜无耻不解人情地赖在他家,那天可真是聊了个天昏地暗,水落石出。这校长大人原来就是位类“小魏老师”的老师。
他要去保住她学校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他要去保护她不被村民挤兑不被欺负,他要去开荒。
故事好长啊。
直奔结尾吧,后来,其实就是去年,我们五个人又齐刷刷地聚在了一起,因为我们收到了他的手机发来的短信,这个年代发短信的人确实不多了,到位后才知道是他的那个“小魏老师”发来的。他长眠在了藏区。为什么?怎么回事?小魏老师没有说,只说了以后她来我们老家做老师了,是正式在编的。
后来我们猜测,他是为了保护她走了。
猜测终究是猜测。
故事或许还会继续,但是我们终究是少了一个他。
去年八月份,我转行做了老师。我在心里默默地跟他说,一个都不能少。
抱歉,我没能写出一篇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