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
作者是【泰晤士报】力荐的国民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在文中例子很多也是和英国有关系。
人类基因组计划最新研究证明,基因并非是心理特征在家族中世代相传的原因。
诸如精神疾病,高智商以及内向羞涩这些特征与子女遗传自父母的基因序列关系并不大,或者可以说基本上毫无关联。
后天培养的模式才是让我们与父母或者祖父母相似的真正原因,家族中世代相传的诸如斤斤计较、幽默感、尖酸刻薄、厨艺精湛、棍棒教育、爱的感召、暴躁易怒等好坏特征,都是与此后天培养有关。
有力的证据表明,90%的受虐儿童在成年之后会患上精神疾病,而70%的少年儿童在成为父母之后,也会虐待自己的孩子。
几乎所有的家庭的养育模式中都免不了消极阴暗的部分,重复过去,完全没有必要,必须及时发现。
【也就是说我们人体包括大脑,是硬件,可以通过基因来决定,大脑里的软件则在后天环境中养成】
基因组计划,无论是特定的某种基因、基因组或者大量基因变异,目前都没有办法有力的解释智商、性格或者精神问题成因,截止到201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开展了115项精神疾病研究,最终发表的几十项之多。科学家千方百计寻找那些对精神疾病产生影响的基因,但是连最初的支持者也开始发现自己是错误的,几乎没有一位科学家认为我们会找到能够对人类心理特征产生直接影响的基因密码,唯一的疑问是这些基因是否会对人类心理特征产生间接的影响。
新生儿的坏脾气其实是由怀孕和生产所导致的。
基因无法造成个性差异,养育方式对我们最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极大的影响,无论结果是好是坏。
作者自己的母亲急躁,甚至有些暴力的演绎方式造成了童年暴躁却软弱的性格,也是作者这种踢球方式的根源所在。
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你受到的养育方式。
先天的基因作用如此微不足道,后天养育的作用又如此的至关重要。
理解代际的传递就可以追溯过往,从而摆脱宿命,我们所有人都受到强大的代际影响,这种影响几乎支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轨迹。
出生的顺序决定了我们在家中的不同位置,如果父母想要聪明的孩子,而孩子却生来很笨,如果父母期待一个安静的孩子,孩子却天生外向活泼,那么孩子获得父母喜爱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而极强的适应能力则可能提高孩子受父母喜爱的可能性。
【元元目前的高风险意识,未来可能会造成影响】
多数母亲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婴儿的主要照料者,有时难免会觉得折磨难以忍受,由于一岁之前的孩子,24小时连轴转的强度实在太大,有时甚至会发展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必须有个了结的情况。
儿童复制父母的三种行为机制,包括言传、身教和身份认同。
儿童在敏锐的复制着父母的好与坏。
孩子近距离观察父母的个人风格,性格特征及行为模式,她们敏锐无比,有时孩子在指明我们的错误时,尖锐得让人无处可逃。
孩子可以经常发现父母的错误。
虐待是父母、子女拥有相似之处的一大成因,因为虐待会开启绝望而强制的机制,进而造成人们重蹈覆辙,父母的消极情绪会传递给子女,如果本人悲观抑郁,那我就可能用同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如果你的父母通过某种特别的方式让你感到难过,那么这种情绪可能仅仅是对他们的悲观情绪的一种复制。
虐待的形式包括精神的虐待,比如受到不当的处罚,被粗暴的对待,看到其他兄弟姐妹更受父母的喜爱,精神或者身体的忽视,以及身体虐待,体罚或者性虐待。
儿童在受到虐待之后,形成的对抗悲观情绪的方式,就在未来的人生当中和其他人相处中进行重演。
事实上所有父母都会在无意中对子女进行或多或少的虐待,大多数人或许完全不曾意识到自己有过这种行为。
简单的说,如果一个孩子正好看到期待已久的某个电视剧,而此时父母选择说你该做作业了,他们一定会感到懊恼生气,作为家长能将坏脾气发泄到她们身上,比如直接关闭电视,催促他们赶快完成作业。
如果将关闭电视这种压制手段运用到其他事情上,就会让孩子们生活在一种对于坏情绪的无名恐惧当中,这种模式产生的根源通常是父母从自己的长辈那里得到了同样的对待。
虐待如同阳光里的光或者空气,对他们的存在太过于习惯,认为他们理所当然,因此很难发现,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是,他们确实受过父母的虐待,那些经历真的就是那么痛苦,几乎每个患者如此,长大之后受虐儿童通常会变得酷似自己的施虐者。
到目前来看认为某种精神疾病是孤立存的,与其他疾病没有任何重合的说法,被证明是错误的,实际上这种方式叫做创伤后后遗症。
由于几乎所有成年人消极情绪的爆发都是过去的创伤造成,父母的影响导致这些受害者随时准备好遭受这种危险,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都可能激发他们不正常的过激反应。
我们与父母相像的关键因素-后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子女如同人质一样,竭尽全力的通过模仿父母的性格特征,同父母也就是【绑匪】建立感情联系并获得他们的喜爱,父母虐待或者关爱子女造成的直接影响是抑郁的父母会让孩子变得抑郁消沉,同样父母的关爱也会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心。
父母的【我很好,而你不好】的潜在心理诉求会让父母,将与自己遭遇相同或者相似的虐待施加到自己子女身上,与其自身情况好转,这也会导致子女和父母抱有相同的想法,而少年儿童不断重复过去的情景,希望这一次结果能够变得不同,他们可能会让自己身处一个与过去十分相似甚至相同的人际关系或者场景中,或者通过刺激他人来让它们重现父母对自己的虐待。
这就可能是有人喜欢SM的可能性。
找对象,也会找和自己父亲母亲有类似状态的人群。
如果父母发自内心的接纳孩子的一切,那么才可以培养出有爱的孩子。
我们童年的受虐经历,经过时间的洗礼就如同黯淡的天蜕变为闪亮的金那样,绝望恐惧甚至能够转化为创造和领悟,而我们长大后有很多成就就是这一过程的结果。
做一个简单的练习
写出母亲的5项积极心理特征和5项消极心理特征,
写出父亲5项积极心理特征和无限消极心理特征,
写出自己的5项积极心理特征和5项消极心理特征,
然后逐条对比会发现两者在内容上有不少重叠的部分。
找一位心理医生请他帮助你分析自己童年,让你获得全然不同的体验,我们大多数人来讲,想要相信如同父母爱我们一样,他们也会料到我们这一事实,其实艰难无比,几乎所有人都需要接受,心理治疗通常只需要简单的治疗就完全足够,瑜伽和冥想能够帮助你在日常生活里保持心情的平静,精神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虐待造成的,关于这一点是由10分有力的证据。
目前在英国认知行为疗法,确实有优势所在,似乎更加浅显和应用,他们鼓励采用一些实际的手段,比如体育锻炼,冥想或者瑜伽,一些其他疗法也可以得到启发作用。
对于成人来讲需要将【我很好,而你不好】的心理转化为【我很好,你也很好】的心理,本质上就是接纳自己,同时也要接纳别人。
我们需要观察自己在某些情绪不稳定的时候的行为,深入分析事情是如何发展的,比如难道这个晚上还是必须在餐桌上吃饭吗?你真的那么确定伴侣对你态度冷淡吗?那个同事是否真的就像你认为的那么奸诈呢?
在文章中用了同时因为吸毒导致死亡的母女的历程,利用拼凑的资料来梳理皮驰斯的命运脉络。
有些儿童的聪慧敏锐,能够迅速的发觉的细节,也是在被迫的学习,比如她们主动要求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被得到认可,他们会选择一些预期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其实并不是一种聪明,而是因为自己的欲求不能够得到所导致。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如何跳出代际的轮回?
一 ,通过顿悟,重获精神健康,【顿悟,需要学习心理学、哲学知识】
二,通过自嘲,摆脱消极的身份认同,【自黑,本质上是接纳自己】
三,减轻孩子的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从父母出发,识别并修正】
为人父母的一大乐趣就会得到孩子毫不质疑的崇拜与热爱。
我们必须牢记自己是成年人,不要利用孩子的脆弱来伤害他们,
我们所有人都会发脾气,然后我们可以向孩子解释事情的真相,
让他们明白自己,不必感到必须对父母的情绪来负责。
【情绪不好,和孩子的错误并没有关系,而是来自对自己无能的一种愤怒】
以目前中国人的的状态来讲,以学习为理由,限制孩子,比比皆是。
丰富多样的人类心理并非先天基因带来的固有产物,我们生存的环境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也可以理解为抑郁症并非是由基因引起的,是可以通过环境影响来治疗的。
针对重度抑郁症的研究,甚至完全没有得出类似的发展,研究者没有在患者和非患者的染色体中发现任何不同的基因变异,有一位他采访的在业界的非常牛的人,说我花了15年的时间寻找这样的基因,却没有任何的发现。
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差异有96.6%并非由基因造成,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基因造成的,也是被否定的。
作者用了很长的篇幅持续的论证基因计划在心理影响中的不可靠性。
那作者持续强化这个观点初衷是什么呢?
就是要相信心理特征并非由基因决定,他们是可以改变的,也就是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最终塑造自己,塑造孩子,从而打断一些不良特征的代际传递。
当然作者也承认,即使了解的很充分,作者自己发现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也是蛮困难的一件事情。
中产阶级的家庭的孩子比低收入家庭孩子读的书更多,在智力测试中的分数也会更多,但你不能断定基因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所有的孩子都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这些影响会起到显眼的作用。
父母对待每个孩子的方式不同,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同,关爱的方式和内容不相同,对某个孩子的偏爱程度也不相同。还包括孩子的性别,同胞竞争的方式,以及负面情绪的垃圾桶等等多种因素做的决定。
书中建议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全神贯注的时期,感受那种掌控全局的感觉,以及被爱的感觉,而不是去逼迫或者催促。
精神疾病的创伤后遗症模型,实际上是一种情绪的反应模式,也就是可以通过很小的方式能够引发某一个孩子对于某一事件的情绪反应,那么这种情况如果持续日久的话,在他的未来就会逐渐发生,比如目前的孩子,他可能存在着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声音突然间变大这种反应实际上就是一种模仿,一种情绪反应。
在生活过程当中会发现激素的水平也很关键,当这种激素的水不相同时,会有发怒,另外一种则是表现得比较麻木,也就是我们的躁狂抑郁症,其实走的是两个极端,一个是走向的是躁狂,容易爆裂,另外一种走向的是容易自闭,对内攻击。
很多科技论文会在文章的开篇就断言,精神疾病是由大量的基因造成的,但是当前被确诊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及自闭症的儿童很多,而且数量还在增加。但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确定了,注意缺陷多动症而言,只有1~%3%能够通过基因来反映。
但是不论造成自闭症的原因是什么,一项不可否认的事实一旦被确诊,它就不是一种必然的基因宿命研究发现,很多确诊过自闭症的人到了童年晚期或者成年早期,就都没有任何自闭症症状。
幼年时期受到的照料不足才是人的脆弱性甚至极端精神病的罪魁祸首,基因并非原因。
对婴幼儿发出的信号进行评估并随即作出回应,这一点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健康的根基。
一个人是否拥有复原能力,要看他能否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感受到他人的爱和安全感。
如果成年人回忆自己的童年,他们能回想起虐待的方式的数量,对他们精神疾病的严重程度来说是一种有力的预算,就抑郁症病人来讲,80%的人都有过至少一种负面的童年经历。
童年遭遇不幸越多,患上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越大。
我们如何在怀孕期间减少对于后代的影响?
首先,在怀孕期间避免压力,尤其是孕期最后的三个月,尽快开始对婴儿执行喂养和睡觉的例行程序,愿意代为照料,认为例行程序对此很有帮助,
第二,要满足婴儿的需要,享受小孩子的快乐,如果自己做不到,或许伴侣是可以替代的,
第三,父母作为家庭的管理者,其实应该避免贴孩子的标签,比如某一个孩子的淘气多动叛逆,比如某些孩子的怎么怎么样,要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和爱,让他们自己的开出自己的花朵,青春期叛逆其实并不存在,而是成长突破父母圈层的必然结果。
如果母亲患有抑郁症,那么孩子通常会变得超级善解人意,对于母亲的坏脾气,他们总是试图弄懂真正问题,并努力让母亲开心。
一些成功人士的例子表明,她们志向的根源明显的可以追溯到自己家族的历史中,那些认为天赋是先天的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不论志向还是成功的满足感都是后天培养的,这些我们会在第7章中谈到,基因并非性格特征,在代际相传的原因,后天养育的模式才是主要原因,父母给予的客观环境决定了孩子的未来状态。
那么我们如何去做?
第一,梳理出自己在家庭剧中的角色,
第二,出生顺序,性别和其他因素是怎样对你在家庭剧中的决策产生影响的
第三,未竟理想的正面作用。
从婴儿期到童年早期和中期,我们需要父母对我们的选择和行为表现出满意,但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对他们抱有期望,所以鼓励与期待是关键。
当年的父母和他们所遭受的经历是很相似的。
如果你想找到一种与新人不同的方式和孩子相处,那这种成年的模式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摆脱宿命的战争是一场持续一生的奋斗历程。
如果想成功,你就要需要深刻的理解创伤的代际本质,弄清楚父母遭受的可怕往事,并通过这些让自己不再重蹈覆辙,尤其是在自己成为一位父亲的时候,我们常常希望通过改善物质条件,为孩子提供更加富足的生活。
在第7章中天才必然不快乐吗?
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高尔夫球的天才老虎,另外一个是全球知名的棋类冠军。
它们分别代表着一些不同的案例,拥有能力或者缺乏能力是幼年受到的照料,以及我们在家庭剧中的角色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综合因素本身会受到代际相传特征的强烈影响。
没有人天生聪慧或者愚蠢,没有固有的思维敏捷和出色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没有人先天对成功是有动力的,智商测试的分数实际上就是特权的代言人,而非先天心智的代表,实际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天才儿童,智力超群并不代表以后一定能够有突出的成就,我们与父母同胞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主要是由后天培养而非先天遗传。
在训练能力的时候提到了刻意练习,1万小时练习,熟能生巧并不意味着任何练习都有帮助,有可能还是低效的勤奋,所以必须要达到刻意练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连续几小时的不断训练。
所有问题的答案就在第2章描述的早期养育细节当中学习,言传、身教,身份认同,虐待和关爱。
关键是引导而不强迫进行刻意练习是成功的关键,当然虎妈也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并不是最好的。
童年的虐待不仅是造成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还是多数出色成就的原因。
完美主义者的成因是父母直升机式的培养方式,父母会对孩子过度掌控,通常他们会表达自己的完美主义,将巨大的压力施加给孩子,不是她们完成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导致饮食障碍和许多其他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孤独感,强迫症,感觉自己虚假,自杀倾向以及皮质醇失调。
100分的完美主义,就是东亚地区最为常见的虐待方式
不知道丁俊晖或者郎朗之前是不是有类似的问题,从最近的新闻报道中,好像郎朗是有这种可能性的。
其实有一些人在产生自我控制行为之后,会变得更加容易失控,如果我们一直表现的良好,那么接下来就有变化的风险。
这就帮我们解释了一点,为什么自制力高的成功者更容易滥交,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法官或者政治家在公共场合做出的某些让我们费解的举动。
如果你强迫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运用自律能力控制自己,意味着你身体的其他部分会表现出更高的控制权,将其导向不良的方向,当我们压抑自己的能力,尽职的能力都被耗尽的时候,我们就有更大的风险屈服于短期的快乐,所以自律背后是对自己的压抑。
高压的环境其实自制力是丧失的,可以理解,为什么高中生进了大学之后,很多人开始放肆的无所事事,目前国内对心理卫生和抑郁症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可能是在模仿英国,因为英国国家卫生署提出的主要控制手段就是药物治疗以及认知行为疗法,但正如第1章第2条所说的,这种疗法阻止患者思考自身问题的童年原因。即使证据让人十分幸福,但医学及心理构建机构却一直对造成精神疾病的主要成因是童年记忆的事实彻底的忽视
有些人的故事中暗示着你要笑着面对这些疾病,并忍受他们通过服用药物接受认知疗法,并且坚强起来就可以了,但实际上这一部分做的还不够。
不信问题来源于童年养育这一根源,仍然得不到承认和妥善的解决,虎妈式教育的相关书籍仍会不断的宣传,精神痛苦的天才仍会继续产生。
什么是真正的健康?这里有6点
1 活在当下2 真实性3 洞察力4 与他人建立灵活开放的关系5 好玩好动6 精力充沛。
精神健康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下个体清楚,现在发生的事儿正在发生,它是第1手的迅速的,而非只在事后回想才明白发生什么,就如同运动员解说所说的完全在状态
你的感觉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你对自己的长相很满意,你不想改变成其他人,也不会因为其他人不像自己而瞧不起自己,你明白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即使有时候你仅仅知道自己不明白什么,你有自己始终如一的道德准则,它能够让你区分政务,面对困境时你坚韧无比,你的观点很现实,对于自己的判断通常表现的很明智,
你有能力洞察自己的行为,你能够提前发现自己可能要犯的错误,并加以避免,或者提前发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做出不理智的反应,而纠正他,这就赋予了我们灵魂的精华,选择的能力。因此得来的做出改变的能力,这种自我觉悟就是将我们和动物区分开来的关键点,
在与他人交往时,你能准确的判断他人的感觉和想法,能够让自己和他人避免身处受迫的状态,你不会干扰发射,也不会干扰接收,你不会干扰他人,也不会受他人控制,你的适应性极强却不会丧失自我,碰到需要一些虚伪的社交或者工作场合,你也能够戴上面具来迎合你碰到的人,你的真实自我与你向他人展示的样子尽可能的接近,这取决于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如果撒谎是必要的,那么你也会那么做,
你活泼又精力充沛,在所有场合展现出的活力都十分惊人,却并不狂乱,不通过保持忙碌的状态来从不良的感觉。注意力你自发而又经常性的试图用一种有趣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保留自己那孩子般的亮点,坚信自己要享受生活而非忍受生活,不会因为贫困缺乏自信幼稚不意识的控制陷入了困境,你可能会时不时的受到诸如抑郁愤怒恐惧的问题的困扰。
你也会犯错,然而由于精神健康你更加适应或者当下同时在自我存在中寻找价值,不论发生了什么都能迅速的恢复,当人们从你身边离开时,他们通常会感到,能够更好的生活更加活跃你的精神健康会影响他人,你并非殉道者,却被大家认为是自己社交及职业群众有利的贡献者。
然而,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
所有的人都不可能一直保持情绪健康,不论哪个方面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只能在某个方面某些时候做到,人们往往会认为获得财富或拥有美貌会带来情绪健康,然而这与我认为的真相相去甚远,我怀疑那些传统报负相对较低的人更有可能情绪健康。
那些几十年如一日,一周工作7天的人很难拥有健康的精神过分关注,未来关注博弈结果而非有趣的事的行为似乎会让情绪健康变成一种奢望。
我们如何确定取悦他人,取悦自己之间的界限的差别的根源,就在于父母对我们的养育方式。在养育中,父母给孩子大量的关爱,自己就会拥有满意的人生。
中产阶级家庭中,父母对于早期教育的痴迷,意味着3~6岁的孩子会遭到阅读和算术的围攻,他们本该享受精彩丰富的儿童游戏,就像在梦幻之都。
然而情况愈演愈烈,对于那些已经关闭自己不在做反应的人,人们找到了治疗的方法,并且告知,父母这孩子没有办法被完全的治愈,只能通过严格的治疗流程及药物治疗才能达到控制效果,这些似乎都是现实,并且以科学名义在实施,在伽利略的例子中宗教是真相了半小时,而在现代社会最主要的障碍是媒体。【自闭症】
明白祖先的养育方式是什么,尽最大的努力弄清楚你过去的经历对现在造成的影响,尽力弄清楚,追根溯源,预判未来的状态,然后,以此改变同孩子的相处方式,不论他们年幼还是已经长大成人,要相信如果改变养育子女的方式,我们就能够彻底的改变整个社会,将爱和情绪健康传递给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