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非暴力沟通》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一,认为是自己的错而自责;二,认为是对方的过错而指责对方;三,了解到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四,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例如:“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和内疚而并不会由此热爱学习,如果说:“你成绩不好,我们有些担忧,因为我们希望你会更自信。”
批评的言语往往暗含着期待。如果一个人说:“你从来不理解我”,其实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太太说:“这个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她的意思是:“我希望你早点回家”。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往往是申辩或反击,但如果我们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人们就会做出积极的回应。所以双方有任何分歧时,应该提出自己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希望对方做些什么。
以下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基本需要:
我们的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的需要,对女人来说尤其如此,女人的形象代表自我牺牲。但是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我们不要畏惧,必须要直接说出而不是委婉的表达自己的需要。一个人如果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会是多么的痛苦。女人抱怨:“你知道我一整天都没休息过,我熨了所有的衬衣,把这周的脏衣服都洗了,准备了午餐和晚餐,还出去买了东西,你是不是可以...?”你听到时会有什么感想?罗嗦,烦躁,不满!如果说:“我今天累坏了,晚上想休息”。 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没有抱怨和怯懦,听者会收到信息并表示同意。
我们大多数人的个人成长都会经历三个阶段:一,情感的奴隶。这个阶段会觉得自己有责任让身边的人感到幸福,由此带来巨大的压力反而不会让身边的人幸福;二,面目可憎。这个阶段会为迎合他人,憋屈自己感到恼怒。其实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为可贵;三,生活的主人。这是个乐于助人的阶段。我们既能够表达自己,又能够出于爱而关心别人。
这一章让我们知道,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还记得前两个要素是什么吗?一是观察,二是感受,三是需要。
下面我们在下图中练习一下需要和感受的关系,可以把答案写在评论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