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九嵕山脚下的那片果园,应该有两条路。一条路与东西走向的山体平行,要到达目的地,从西兰路往北走南北方向去昭陵的旅游路,再从山下进入那条路,一直向东。那条路还是后来杏园的主人告知的,但那条路窄,容易堵车。
还有一条,从袁家村的大路一直向北,就可以到达。我们走的是这条路。这就避免不了从袁家村路过。
袁家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农村改革中极个别土地没有私有化的村子。村民们在当时村支书的带领下,践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率先在陕西乃至全国实现全民小康。
那时候,袁家村作为带头富起来的农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神话。那时候的农村,大多数地方还是土坯房,砖瓦房是极少的。袁家村集体统一建造二层洋楼。每家每户一模一样。
从那时起,袁家村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富裕起来的典型,开始迎接国内外专程来参观学习的人们。
在这个基础上,袁家村又开拓了旅游思路,将村子打造成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旅游村落。里面有村民在自己开的农家乐。农家乐不光是农家小菜和当地小吃,还有农家小院的住宿。
随着名声的不断远播,村里又开辟了一定区域,划为商业区。商业区一律青砖黛瓦,古朴沉静。南北两排房子门檐相对,家家屋檐挂有圆柱形红灯笼,间隔紧凑。酒肆门口黄旗招展。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中间有清澈浅水沿一尺来宽青石砌成水道四季流淌。乍一进去,你回以为自己步入了江南小镇。
商业区里现代与传统交汇,中式与西洋结合。有古色古香的琴行。有大城市小资们钟爱的酒吧。有特色的酱肉。有传统方法酿制的醋和高粱酒。在露天地有实木桌椅的茶场。有专供喝茶人欣赏感受旧日风情的戏台,一帮老爷子在台上表演秦腔,娱人娱己。
商业区里的服务员大都是袁家村的年轻一代。从他们身上看不出任何乡土气息,不管是穿衣打扮还是举手投足,不管是待人接物还是言谈举止,都带有一定的教养。
似乎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这样的说法:袁家村的姑娘概不外嫁,袁家村的小伙概不外娶。这不难理解,资源与财富在小范围的共享与聚集,与周围相对来说积贫积弱的村子比较一下,袁家村就是遗世独立的桃花源。他们小心翼翼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乐土,怎能容外人分羹。
这个约定成俗的嫁娶观,不知道是否还存在。只是今天路过那里,袁家村又是全新的面貌,几千平米大的整齐划一的停车场,做旧古朴砖瓦建造的城堡,。路两边长长摆放的小摊,各种劣质工艺品充斥其间。大城市来的人在烈日下来来往往,像赶集一样。
我看着骄阳下手搭凉棚的人们,觉着哪里有些不对劲。再举目四望,原来袁家村村南的的土地被开发成数栋商业住宅楼,再远一点的土地,正在被开发成不知名的项目。
太阳晒着宽宽的水泥路,热浪远远从地面蒸腾,路边没有几棵树。过度的商业开发,忽略了大范围的必要绿化。
而袁家村北面的九嵕山也是一座石头山,山上石头被长期开采做成水泥,销往全国各地。
出了袁家村往北走,缓坡向上走大约二三里路,就到九嵕山脚下。那里一片杏树和苹果树连片的果园,是我们的目的地,我们抵达那里,回头再望,人头攒动的袁家村在正午火辣阳光下泛着白白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