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第一次读的是电子版,至今还记得当时还是学生的自己子接触到里面一些观点的时候,依旧难以接受。感觉自己认知中的世界发生剧烈的地震。这让我不得不读一会,停下消化会继续拜读。如今的自己已经与当年那个校园里的自己有了些许不同,我特意买了纸质版的书,再次走进了阿德勒的世界。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是一个有着心理创伤,迷茫的青年与知识渊博,充满洞见的“哲人”的对话集。书籍紧紧围绕着这两个人的对话展开,就“幸福”“人生”“自由”等关系到我们生存状态的概念做了辩论与思考。其实,在读书的时候,我常常感觉这个青年人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抽象的,许许多多的,在这个时代中沉沉浮浮,迷茫的我们。这不是一本简单的鸡汤文,而是富有营养,富有哲理,能够帮助我们自我解放的书籍。
这本书的基础是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的个体心理学。这本书中给我最大冲击的莫过于它“否认心理创伤“的观点。在传统的思考框架中,我们往往会陷入“因为过去……所以现在……”这种原因论困境中。比如一个人如今性格自闭,我们会给他寻找一个自闭的原因。阿德勒否认心理创伤。他认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附和自己目的的要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这就意味这,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而我们给经历赋予的意义,会直接决定我们的生活。我们是可以选择的,并不是被动的接受命运的安排。也就是,人可以改变,且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
如果要想获得幸福,最基本的一步,就是要做到“悦纳自己”。“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如果一味的关注别人,比较自己与别人所拥有的,那就永远无法做到自我悦纳。
阿德勒还有个重要观点,“人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称为“个人”。我们常常会把自己与别人放在人生赛道上竞赛,中考、高考、考研、找工作、结婚等,生怕落在别人后面,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前面永远都会有人。如果一味的陷入这种竟在困境中,我们很难获得幸福。而导致这样的原因就是,我们把别人当作了“对手”。因此会嫉妒,憎恨,报复。即使别人获得成功也很难真心祝福。因此,我们需要将自己从这样的怪圈中挣脱出来。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但平等”,从胜负竞争中全身而退,真正的做自己。
回到自由,阿德勒的观点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他认为“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我们常常会寻求认可,父母,朋友,试图满足他人的期待。也就是常常说的讨好型人格。但阿德勒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因为这意味着舍弃了真正的自我,活着别人人生之中。哲人说“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我们要做好“课题分离”。这也是人际关系的入口。说来简单,但是要想做到并不容易,因此自由是需要勇气的,要去承受不被别人理解的压力,要有课题分离的勇气。“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在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也会陷入极端。那就是过于个人主义。这样对人际关系并不友好。阿德勒给了我们方向,“分离课题”只是开始,我们还要找到“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是共同体感觉。这种位置不是把自己居于世界的中心,而是“我”是整体中的一部分,思考“我能给这个人什么?”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会存在于多个共同体中,属于家庭、学校、企业等,如果在一个共同体中感觉非常痛苦,努力了依旧觉得不幸福,那我们就要有直面人生的勇气,舍弃它,因为我们还有更大的“共同体”。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最后说的观点,“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阿德勒认为,把人生当作登山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条“线”。自降生人世那一瞬间便已经开始的线,画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线到达顶点,最终迎来“死”这一重点。但是,这种把人生理解为故事的想法于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紧密相关,而且会把人生的大半时光当作“在路上”。其实,将一条线放大,可以看到的是一连串的点。生活不仅仅是“在路上”,人生应该是连续的刹那。我们需要活在“此时此刻”。也就是过去发生的什么与“此时此刻”没有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应该考虑的问题。只要过好当下的每一刻,就一定能到达某一个地方。
这本书有让人茅塞顿开的能力,有让我们坚定自我的信心。在看着哲人与青年的对话,我们自己其实也在进行思想的交锋,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总之,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都能够做自己,遵循内心,坚定方向。如果迷茫了,看看这本书,相信一定能给你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