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路蜿蜒下九天,长虹舞抃月阑干。
乘云驾鹤扶摇上,曳袖攀云袅袅旋。
一架黄河悬碧海,数帘翠雾隐仙山。
惊心动魄称奇险,千古流芳赞俊贤。
(中华新韵)
注:
舞抃,亦作“舞忭”。
1.飞舞跳跃。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乐寺》: “奇禽怪兽, 舞抃殿庭, 飞空幻惑, 世所未睹。”
2.喜极而拍手跳跃。
唐 刘禹锡 《成都府新修福成寺记》: “于是都人舞抃而谣。”
《旧唐书‧田悦传》: “ 魏 人苦于兵革, 愿息肩焉。 闻 巢父 至, 莫不舞忭。”
《旧唐书‧外戚传‧武延基》: “百姓讴歌, 欣復 唐 业, 上至卿士, 下及苍生, 黄发之伦, 儿童之辈, 莫不欢欣舞忭, 如见父母。”
宋 范仲淹 《乞备明堂老更表》: “普天率土, 咸知舞抃。”
扶摇,此谓盘旋而上;腾飞。
《淮南子‧览冥训》: “﹝赤螭青虬﹞若乃至于玄云之素朝, 阴阳交爭, 降扶风, 杂冻雨, 扶摇而登之, 威动天地, 声震海内。”
高诱 注: “扶摇, 发动也。”
宋 范成大 《次韵赵正之客中》: “君自扶摇有霄汉, 从渠蜩鷃舞蒿莱。”
攀云
1.谓援引青云而上升。
三国 魏 曹植 《苦思行》: “我心何踊跃, 思欲攀云追。”
唐 刘崇望 《授中书舍人崔凝右补阙沈文伟并守本官充翰林学士制》: “周旋鸣玉之仪, 颉颃攀云之路。”
2.谓升上云际。
元 袁桷 《舟中杂咏》之七: “纸鸢帖晴空, 飞轮走盘线……攀云政相喜, 堕地忽復怨。”
袅袅,亦作“嬝嬝”。
1.轻盈纤美貌。
晋 左思 《吴都赋》: “蔼蔼翠幄, 袅袅素女。”
南朝 梁武帝 《白纻辞》之二: “纤腰袅袅不任衣, 娇态独立特为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 “一女子左抱小儿, 右持鼗鼓, 嬝嬝来。”
2.摇曳貌;飘动貌。
《玉臺新咏‧古乐府<皑如山上雪>》: “竹竿何袅袅, 鱼尾何蓰蓰。”
南朝 宋 鲍照 《在江陵嘆年伤老》诗: “翾翾燕弄风, 袅袅柳垂道。”
唐 李白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诗: “夫子如何涉江路, 云帆袅袅 金陵 去。”
宋 辛弃疾 《朝中措》词: “篮舆袅袅破重冈, 玉笛两红粧。”
3.吹拂貌。
《楚辞‧九歌‧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唐 刘长卿 《石梁湖有寄》诗: “潇潇清秋暮, 袅袅凉风发。”
宋 苏轼 《海棠》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霏霏月转廊。”
明 单本 《蕉帕记‧寻春》: “听几派笙歌送, 渺渺湖山袅袅风。”
4.缭绕貌。
宋 苏轼 《浣溪沙》词: “雾帐吹笙香袅袅, 霜庭按舞月娟娟。”
元 龙辅 《龙辅女红余志》卷上: “行处皆有光, 亦不类闇夜, 每至一处, 烟嬝嬝绕恶少年颈。”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四三回: “口中鼻中, 如白云出山, 袅袅不绝。”
闻一多 《剑匣》: “那炉上注着嬝嬝的篆烟。”
5.形容香气散发。
宋 苏轼 《赠杜介》诗: “松风吹菵露, 翠湿香袅袅。”
明 周履靖 《锦笺记‧醉春》: “罗衣惯惹春风, 暗觉花香嬝嬝。”
6.悠扬婉转。
唐 张说 《东都酺宴诗五》: “入云歌袅袅, 向日妓丛丛。”
宋 苏轼 《前赤壁赋》: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清 洪昇 《长生殿‧偷曲》: “只听得玉河流水韵幽清, 犹似《霓裳》袅袅声。”